大约是魏襄王初即位时,“亚圣”孟子再次到访魏国。因为父亲魏惠王生前极为礼遇贤人孟子,魏襄王也不敢怠慢,立即接见了他。可孟子出来后,却说出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威严所在!”[1]
马陵之战前,魏国太子还是公子申。那时,魏国诸公子中就有人预测到魏军将会大败,以此而图谋太子之位。[2]马陵战败后,太子申被俘后,魏惠王不得已,改立公子赫为太子。为了求得齐、赵等等大国的谅解,魏惠王还曾将太子赫送到这些国家去当人质。[3]公子赫并非生来就是太子,当上太子后又恰逢魏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这使得他的威望并不是很高。所以,正式即位后,魏襄王就表现得异常低调——这或许是孟子在他身上看不到国君威严、称他“不似人君”的关键原因。
此时,眼见秦国威胁越来越大,山东诸国在苏秦的大力倡导下合纵[4]。山东六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携手伐秦。与此同时,与张仪争权失败的公孙衍也从秦国回到魏国,说服义渠君也加入了山东诸国的阵营。
公元前318年,山东六国正式举兵伐秦。义渠君得知此事,立即出兵伐秦,在李帛(今甘肃天水东)大败秦军。[5]
眼看义渠人在秦国背后打得火热,正面战场的山东六国却掉了链子。燕、齐二国与秦国不接壤,对于合纵抗秦一事原本就不太热心。齐人更是故意拖后腿,当其他各国军队都到达函谷关时,齐军还没赶到前线。如此一来,原本说是六国伐秦,开战时竟变成了五国伐秦![6]
人心不齐的五国大军进逼到函谷关后,互相观望,谁都不想率先发起进攻。结果,秦兵出关应战时,五国军队却纷纷引退。此后,韩军实在是看不下去,主动向秦军发起了进攻,却没能得手;秦军顺势对韩军发动反击,关键时刻魏、赵二国没有背弃盟友,立即前往救援韩军。次年,樗里疾率领秦军与“三晋”联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大战一场,结果“三晋”联军又一次惨败,被秦人斩首八万二千!
看到“三晋”惨败,齐宣王这时也趁火打劫,联合宋人前往攻打“三晋”,在观泽(今河南清丰西南)又一次击败“三晋”大军![7]
山东六国的首次合纵伐秦,就是一个大笑话!
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再派樗里疾东出函谷关,攻占了魏国的焦邑(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古虢城东北),随后又在岸门(今河南长葛东北)一战中大败韩、魏联军。[8]
屡战屡败的魏襄王再也不敢逞强,只得主动向秦求和。公元前313年,魏襄王前往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与秦惠王会见。也就在这一年,在秦人提议下,魏襄王立公子政为自己的太子——魏国太子,还得由秦人来决定,魏国的颜面何在?[9]
幸好此时,秦国内部也事故不断。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儿子秦武王继位。秦国国君的变动,令秦政局出现了大动荡:曾经倍受秦惠王信任的魏人张仪与魏章被迫返回了魏国。[10]公元前307年,在甘茂攻克了宜阳(今河南宜阳)后,秦武王意外去世,引发了秦国政坛又一场腥风血雨。最终,秦昭襄王在舅舅魏冉的支持下,成功夺得了王位。[11]
秦国政坛动荡不安,让山东六国身上的压力大大缓解。不过,此时山东六国间又生出了不少纠葛。
公元前303年,因为不满秦、楚结盟,孟尝君田文联合韩、魏二国前往伐楚。[12]楚怀王一度将太子送入秦国求救,却因孟尝君离间计,秦人迟迟不敢出兵救楚。[13]次年,楚太子与秦大夫产生口角,怒杀秦大夫后逃回了楚国。秦人因此大怒,转而与齐、韩、魏三国结盟,共同伐楚。公元前301年,齐将匡章就率韩、魏大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大败楚军,赢得了一场大胜。[14]
对魏国来说,自马陵战败以来,垂沙之战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大胜。这次合作之后,魏人对孟尝君佩服得五体投地,明显与齐国走得更近了。
公元前299年,受秦昭王之召,孟尝君入秦为相。一年后,秦昭王受人蛊惑,免去了孟尝君相位,还想拘押他。孟尝君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才从秦国安全脱身。这以后,孟尝君就对秦国恨上了心头。[15]公元前298年,为了报仇,孟尝君联合韩、魏二国前往伐秦,围攻函谷关。公元前296年,齐、魏、韩再次伐秦,结果取得大胜,攻破了函谷关。[16]赵、宋二国见此,也派出军队攻秦,一直进攻到盐氏(今山西运城盐湖区)。[17]
面对山东诸国的强大攻势,秦昭王也慌了神,紧急召来相国楼缓商议对策:“三国军队已深入秦国,我想割河东之地求和,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楼缓犹豫了许久,还是不敢承担责任:“割河东地的损失实在太大,但国家的危难又迫在眉睫——只有父兄才能承担此事的责任,大王为什么不征求公子池的意见呢?”
秦昭王听了,只能召见公子池,问他的意见。
公子池却说:“我看大王是讲和也后悔,不讲和也后悔。”
秦王问他:“为什么?”
公子池回答:“大王割河东地求和,三国一定会撤兵,大王必定会说:‘可惜啊!三国快撤兵了,我还送三城给他们。’这是讲和之悔;大王不割地求和,三国攻入函谷关,必然会危及咸阳,大王又会说:‘可惜啊!我当时太吝惜三城没有讲和。’这是不讲和之悔。”
听了这番话,秦昭王终于下定了决心:“都是后悔,相比之下,我宁肯后悔失掉三城,也不愿危及咸阳后再后悔。我决定求和了!”
于是,秦昭王派公子池去与三国媾和,将武遂(今山西临汾西南)及河外割让给韩国,同时把封陵(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割让给了魏国![18]
自魏惠王以来,这是魏国对秦国少有的一次大胜!
可惜的是,就在三国大胜秦国之际,魏襄王也不幸去世了。
相比较魏惠的屡战屡败,“不似人君”的魏襄王似乎已成功止住了颓势—魏国国势能从此彻底反转吗?
[1] 《孟子·梁惠王上》
[2] 见《战国策·魏策二》“魏惠王起境内众”篇。
[3] 见《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惠施为韩魏交”等篇。
[4] 杨宽先生以为,此时主导合纵之人应为公孙衍,而不是苏秦,存疑。
[5] 《战国策·秦策二》“义渠君之魏”篇。
[6] 《史记·楚世家》记:“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战国策》多记为“五国伐秦”,应该是齐军实际并未赶到前线。
[7] 《史记·韩世家》、《史记·赵世家》、《史记·魏世家》
[8] 《史记·秦本纪》
[9] 《史记·魏世家》
[10] 《史记·秦本纪》
[11] 《史记·秦本纪》
[12] 《史记·楚世家》
[13] 《战国策·秦策四》“秦取楚汉中”篇有记载此事。
[14] 《史记·楚世家》、《吕氏春秋·似顺论·处方》
[15] 《史记·秦本纪》、《史记·孟尝君列传》
[16] 《史记·秦本纪》、《战国策·秦策四》“三国攻秦入函谷”篇
[17] 《史记·秦本纪》
[18] 《战国策·秦策四》“三国攻秦入函谷”篇
——完——
作者 |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湖南
图片 |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