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升高你能想到几点原因?别只知道细菌感染!

图片
众所周知,白细胞作为我们人体内主要的防御力量,能帮助我们抵抗各种外来病原体,因而,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工作中非常关注的一项指标,而作为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中性粒细胞,其升高或减低时,我们能想到哪些原因呢?相信首先跃入脑海的是细菌感染,但事实上,也有很多其他原因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升高或者减低,今天我们其进行相关梳理,以期对大家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中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白细胞的一种,约占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 60%~70%,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颗粒(特殊颗粒) 或浅紫色颗粒(嗜天青颗粒)[1]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包含嗜中性中幼粒细胞、嗜中性晚幼粒细胞、嗜中性杆状粒细胞和嗜中性分叶粒细胞 [2]。机体需要时可动员骨髓中贮备的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称为循环池 (circulating pool),通常白细胞计数是指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称为边缘池 (marginated pool),通常,循环池和边缘池的中性粒细胞存在着动态平衡。

图片
图 1:显微镜下中性粒细胞形态 [2]
A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B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C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 D 嗜中性分叶粒细胞

► 成年人中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比例 (NEUT%) (参考值:43~76),(单位:%)

中性粒细胞计数 (NEUT) (参考值:1.2~6.8),(单位: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例升高的原因 [3-6]


01 生理性变化:

剧烈运动、淋浴、饱餐、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等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边缘池的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池,进而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及婴儿时期中性粒细胞会升高,女性在月经期、妊娠后期、分娩时以及哺乳期中性粒细胞也会升高;部分长期吸烟者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

02 感染:

急性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的原因,某些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及寄生虫等感染均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其中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阳性球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常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升高。而对于某些特殊病毒感染,尤其是感染早期,如乙脑病毒等,白细胞计数增高,常在(10~2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达 80% 以上,这有别于大多数病毒感染。

03 炎症:

某些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胰腺炎、甲状腺炎、痛风等,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

04 组织损伤:

外科大型手术后、严重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溶血、严重外伤以及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等急性失血时,均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有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冠脉事件有重要的预后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与早期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显著相关 [7]

05 急性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内分泌疾病危象等急性中毒状态可出现中性粒细升高,某些化学物质和汞、铅、蛇毒以及安眠药急性中毒等药物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06 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和肺癌等,因肿瘤坏死产物刺激骨髓释放、肿瘤细胞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而在造血系统肿瘤中,由于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释放到外周血而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如急性粒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07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类固醇、洋地黄、肾上腺素等,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国内有文献报道头孢他啶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8]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例减少的原因 [3-6,9]



01 感染:

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 EB 病毒、HIV 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麻疹病毒、流感病毒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等,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疟原虫感染所致的疟疾,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的败血症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主要由于粒细胞储备耗尽,这与预后不良相关。多数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短暂和自限的,但在 EBV 和 HIV 感染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可以延长。

02 骨髓转移癌及血液系统疾病:

各种实体肿瘤骨髓转移癌以及某些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性血红蛋白尿和少数急性白血病等,可出现骨髓粒细胞生成成熟障碍或无效造血,进而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03 放化疗及毒物、药物:

临床各种化疗药物、放疗以及苯、铅、汞中毒等,对造血干细胞直接损伤或抑制骨髓粒细胞分裂,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一些止痛药、抗生素、抗疟疾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均可使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研究报道,甲硝唑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其机制可能为甲硝唑以半抗原的形式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抗中性粒细胞的抗体,继而发生免疫反应,起到降低中性粒细胞数量的作用。同时,甲硝唑可能对某些特异性人群中的骨髓前体细胞的分化起到抑制作用,而减少中性粒细胞的产生或者直接杀伤中性粒细胞 [10]

04 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等各种原因所致的脾大,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可能与骨髓造血抑制或血细胞破坏加速有关。

05 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破坏增多,进而引起中性粒细胞降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增殖性疾病等。

06 其他 [9]

各种疾病所致恶病质状态、过敏性休克、病毒性肝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病)、造血原料或微量元素缺乏等,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血常规报告时,临床医师需关注中性粒细胞指标,同时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病情特征及其他各项化验检查数据综合判断,及时全面考虑到中性粒细胞升高或减低的各种原因,以准确解读和分析其临床意义,协助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 廖甜甜. 白细胞图像语义识别分类的研究 : 南昌航空大学,2011.
[2] 杨雪莹. 基于深度学习的白细胞分类识别方法研究 : 西安科技大学,2021.
[3] 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 血常规结果解读 (一).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 (06): 14-15.
[4] 李现苓. 秒懂化验单之血、尿常规解读. 人人健康. 2023. (35): 87.
[5] 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 血常规结果解读 (三).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 (08): 11-12.
[6] 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 血常规结果解读 (二).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 (07): 12.
[7] 赵鋆荃, 张维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与心衰发生的关系.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1. (06): 751-752.
[8] 武迎磊, 王丽华. 头孢他啶致白细胞升高 1 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20): 1689-1690.
[9]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40): 3167-3173.
[10] 马康, 闵光宁, 武新安, 冯颖. 甲硝唑引发的中性粒细胞降低 1 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 35(10): 967-968.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