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衣食住行”宜顺应天时

【来源:劳动午报】

今年9月22日是秋分,《春秋繁露》里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节,最后的一点暑热将会退去,夜晚也将变得凉爽,此时节衣食住行宜顺应天时。

衣——勿盲目“秋冻”

秋分到了,就意味着秋天真正来了。天气转凉,气温下降,宜适时添衣,注意保暖。然而,秋分时节虽凉风习习,却不甚寒冷,秋高气爽,景致宜人,是秋冻的最佳时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尤其是青壮年和无病健康人,这样既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盖而致身热汗出,损阴伤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

“秋冻”主要是针对成年人,特别是有活力的青壮年,添加衣物的时间可以延缓一点。但是对于幼小的孩子、体弱的老人及慢性疾病的患者,稍有不慎受了寒气还是会生病,所以对于这类人群还得根据自身情况,注意保暖。

当然,“秋冻”绝不意味着挨冻,应坚持有“时”、有“度”的原则。一般来说,初秋时,暑热尚未全完消退,不必急着加衣服。仲秋开始气温逐渐下降,虽凉却不至冷,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至10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早晚温差大,应结束秋冻。再次,冻的部位也有讲究,头、颈肩、肚脐、脚及腰部不宜受冻。

食——养阴防燥

秋天天气渐凉,风寒常常侵袭肺部,平时脾胃虚寒、吃凉东西容易拉肚子等虚寒体质的人容易被凉燥损伤,要提前预防。凉燥引起的症状,除了干咳之外,还有怕冷、鼻塞、流清涕、痰少痰白等表现,舌头往往偏干,舌苔薄白。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糯米、粳米、银耳、蜂蜜、百合、山药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的食物。另外,秋分到了,开始秋补了,粥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做一份南瓜粥、赤豆花生粥、红薯粥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吃得人身上汗津津的,通身暖意,就不在乎秋凉了。

住——早卧早起

秋季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这是因为从秋分开始,天气逐渐变得昼短夜长,此时应适当调整“生物钟”,将夏天晚睡早起的作息时间调整为早睡早起,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休息,注意不要熬夜,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需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不宜“起早”,肝病、肾病、胃病患者莫要“贪黑”,切忌过劳。

另外,秋季的午觉和夏季的午觉不同,夏季白天较长,在正午时节小睡一觉,可以缓解上午人体的疲惫。秋季午时小憩片刻,可以养阴气。午休时间和夏季一样还是以小憩为主,半个小时左右最为合适。

行——适度运动

秋分到了,天亮得比以前迟了,这样的节气最适宜晨练。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慢跑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保证脑部血液供应,此外还可以刺激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能量消耗,提高抵抗力,使人精力更充沛;提倡“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微有出汗”即可;提倡运动前作先期准备,如关节肌肉作适当活动,可以避免运动中发生肌肉痉挛损伤。防止受凉感冒,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以增加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为主。

另外,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最好太阳升起来之后开始,太阳落山前就结束。秋分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萧瑟之景,花叶凋落,人也与自然相应,容易情绪低落,悲忧伤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此时节尤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胸怀豁达,宁神定志。以此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陆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