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春潮涌:原子能与国民经济的双轨并进 | 科技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采取一系列举措保障“两弹一星”工程的优先性。(更多请见:《张劲夫: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  23、25、60、17000 | 科技史


为了加强相关学术交流和研究,中国科学院成立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核委”)及隶属于该委员会的同位素应用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不仅是“两弹一星”工程的“大脑”和学术后盾,还承担着国民经济规划的重任,成为国家调控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片

1954年12月,钱三强(右一)陪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右二)、党组书记张稼夫(左三)、副院长李四光(左一)和竺可桢(左二)视察原子能楼时的合影。


01



为了原子能事业




我国原子能事业拉开序幕后,李四光在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强原子能研究,推广同位素应用的建议。经中国科学院党组与二机部党组联合报请中央政治局批准后,1958年7月,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正式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张劲夫、刘杰、钱三强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有竺可桢、吴有训等25位科学家。(更多请见:中国核事业的先行者!| 科学史

应李四光的建议,同时成立隶属于核委的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吴有训任主任委员,赵忠尧、严济慈、陈凤桐、杨承宗任副主任委员,委员包括童第周、尹赞勋等10位科学家。

图片

▲1971年3月,李四光在办公室工作。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新华社发


核委成立后积极推动原子弹研制的相关工作。当时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已经可以正常运转,回旋加速器也已建成。核委首先组织有关研究所建立原子能化学联合作业组及反应堆材料协作小组。

1958年12月,核委召开稀有金属会议,组织地质所、矿冶所、应化所、冶金陶瓷所等单位,部署稀有金属矿的采、选和材料研究。

图片

▲《科学通报》1959(01)


1959年8月,核委又组织化学所、应化所、有机所、石油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兰州石油化学所分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原子能所制定了原子能有关化学研究工作联合作业协议书,确定以铀钍化学、有机萃取剂、离子交换树脂和金属腐蚀化学的系统研究为重点,对各化学研究所的工作做了协调和分工


02



“两条腿走路”




1959年春,整个社会处在建设国家的热烈气氛中。在冶金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中,周恩来总理发表讲话,谈到社会建设必须“两条腿走路”

这表明在“两弹”研制的重要背景下,国民经济发展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考量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位素应用委员会成立后不久,1958年12月1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了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会议,中国科学院、一机部、冶金部、化工部、石油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纺织工业部等17家单位共计50余人参会。

经过分组讨论,会议提出了1959年各个行业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试点提案。在26个提案中,冶金工业、机械、化工和纺织行业占据了主要部分。

将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工程技术是一个极大挑战。为了进一步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方式和前景,1959年末,同位素应用委员会组织国家机关和研究机关共22人前往苏联,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考察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和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考察团走访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里加等地后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在苏联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经济效应,在其他领域也有一些成就与探索

同时,考察过程中看到的防护措施和规章制度也令考察团印象深刻,让他们对中国的同位素事业有了进一步思考。

图片

▲原子能科学技术1960(06)


可以说,在中国科学院优先保障“两弹一星”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核委及相关委员会的成立,在促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也考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959年6月后,中国原子能事业进入自力更生阶段,国家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到国防尖端武器和材料研制中,核委开始集中力量开展相关的学术和科研活动,先后出版了《可控制热核反应》《英汉原子核词典》等学术成果,为“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核委及同位素委员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鲜为人知的历史作用,核委专攻原子能相关的战略事业,同位素委员会侧重考虑原子能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前景,是国家计划科学对国民经济和科研活动互相促进、并举发展的一次尝试,也是“两条腿走路”在科技体制中的重要体现。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这些机构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铭记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