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论坛两场专业沙龙举行,探讨文学“出海”与舞台“出圈”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9月20日下午,由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两场专业沙龙:“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和“舞台艺术的出圈和破圈”分别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和北京湖广会馆举办。
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沙龙
——跨文化传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作用
图片
专业沙龙“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现场,众嘉宾合影。 北京市文联供图
意大利汉学家、翻译家李莎(Patrizia Liberati),汉学家、翻译家、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Giray Fidan),墨西哥总统府首席中文译员、汉学家、翻译家莉亚娜(Liljana Arsovska),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晓枫等嘉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沙龙上作了发言。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吕钦,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沙龙。活动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庆祥担任学术主持。
陈宁在致辞中表示,市文联围绕“北京文学让世界看到 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主题,大力推动北京文学“出海”,打造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北京作家日”品牌活动、“北京文学海外推广”系列活动已形成规模,五年来已助推刘恒、梁晓声、毕淑敏等35位北京作家的41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约,覆盖18个国家13种语言。今年,市文联开始推出“北京文学走出去”3.0升级版,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进海外读者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继续深化与国外艺术家的合作创作,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文化形象,向世界分享中华优秀文化。
李莎表示,她前往罗马大学介绍刘震云的作品时,带去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电影《我叫刘跃进》《手机》以及刘雨霖执导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片段效果特别好,“今年,刘震云有三部作品改编成了话剧,如果能够做成影像带到意大利,相信人们会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大兴趣”。吉来介绍了自己近十年来翻译的中国古典著作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他表示,正是有了丝路书香出版、中国文学海外译介这些工程,才能成功翻译这些书籍,也是有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才能翻译出版老舍的《猫城记》。
莉亚娜认为,在座的三位汉学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中国文学走出去应该有不同的方式。她表示,中国当代文学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窗口。孙甘露强调了译者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被介绍翻译到目的语国家的时机会左右作品的传播。
“认识传统,不是去认识桌上的贡品,传统之所以为传统,在那个年代是极具创新能力的。”李修文表示,今天看蒲松龄会觉得他是伟大传统的一部分,小说《画壁》是典型平行时空的故事,现在出现在科幻小说里觉得是多么有新意的叙述方式和手段,其实在当时个人叙述为驱动力的语境下,蒲松龄是集大成的处理者,他处理了传统,使小说迈向了现代。当代作家面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前人创新能力,学习他们突破陈规、建立主体性的精神。
谈到一部作品如何打动不同国家和地域的读者,周晓枫认为,好作品有诚恳的本心、独特的想象、大胆的手法和丰富的触动,只有将作品用更大的诚恳、更大的力量、更大的激情、更大的好奇,包括对他人的尊重表达出来,建设一个更理想的自己,才可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出海,汉学家们给出了各自的建议。李莎认为,作家与译者面对面交流、参加国际书展等方面的活动,对于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非常重要,同时推荐和多方力量的资助和推动也很重要。她说,“中国作家很多优秀作品我们都愿意去介绍,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介绍更多作品。”吉来表示,翻译过的书和写的文章很多都是在中国开会过程中受到的启发,他希望中国的出版社和文化机构能多去土耳其,实现互访。莉亚娜希望把当代中国文学当做了解中国的大窗口。她建议面向拉丁美洲出版一本中国文学史,选择一百个当代中国作家进行介绍。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年轻翻译人才,推广中国当代文学。
舞台艺术的出圈与破圈沙龙
——以多种形式和多元媒介打破传统边界
图片
专业沙龙“舞台艺术的出圈和破圈”现场,嘉宾热烈探讨。 北京市文联供图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罗怀臻,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滨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副校长、培训与戏剧课程中心主任基留什金娜·马琳娜(Marina Gennadyevna Kiryushkina),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台监督李东五位中外嘉宾围绕“舞台艺术的出圈与破圈”主题,聚焦舞台艺术优质作品如何打破传统边界,以不同表现形式和多元传播媒介吸引广泛受众群体,展开热烈讨论。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市文联副主席马国颖出席沙龙。活动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主持,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郝戎担任学术主持。
马新明在致辞中表示,“出圈与破圈”是互联网时代艺术创新表达与传播的新现象。好的艺术作品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推送、人工智能等加持下,从小圈子里播撒到更为辽阔的互联网世界,被更广阔的受众所认可。舞台艺术作品“出圈与破圈”现象层出不穷,爆款、破圈剧目喷涌勃发,充分展现了当下中国艺术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肖向荣认为,舞台艺术出圈和破圈,第一要站在国家的维度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传播时代,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从熟悉到逐渐自信,《新龙门客栈》就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非常好的出圈代表。第二要站在传播维度,手机终端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文化选择的权利,观众欣赏水平越来越高、选择渠道越来越多,刺激了创作者提升水平,这是出圈。破圈是我们的内驱力,今天的艺术家如何用观念去破圈,需要练好内功,包括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如果艺术作品是为了出圈而出圈,为了破圈而破圈,就违背了艺术生产的初衷。人类终极目标是向真、向善、向美,无论是各个民族还是各个时代,精神性的东西不能丢,技术是为了艺术而服务的,艺术也因为技术不断地扩充内涵和外延。
“出圈与破圈需要艺术家的勇气,因为要走出舒适圈,这个舒适圈不是个人的舒适圈,而是这个艺术门类的舒适圈。”罗怀臻表示,舞台艺术的出圈、破圈反映当下演艺界的艰难转型,这个转型不仅是从宣传品向艺术品转型,从赛场向市场转型,还是从习惯的演出空间、演出形式向多形态、多元化的演出空间、演出形式转型。王滨梅分析舞台艺术出圈作品的共性,首先是创新性,它们在内容创作与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创新活力,比如越剧《新龙门客栈》,用时代的审美重新解读经典武侠故事,将不同文化元素乃至表演手段进行跨界融合创新;其次是共鸣性,出圈的舞台作品往往能够精准捕捉社会话题或时代情绪,引发共鸣;还有就是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时代舞台艺术作品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舞台艺术不管如何破圈、出圈,万变不离其宗,要坚守艺术本体,《新龙门客栈》可以打破舞台框架、可以重塑经典故事,但保留着最纯粹的越剧唱腔。
技术方面,李东谈道“出圈和破圈”体现的是守正创新四个字,因为守正有一个核心,要守住本体。舞台艺术很重视技术,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等抓住之后,所有的技术都会变成翅膀,如果这些没有或者本末倒置,技术的出现反而会带来艺术上的退步或退化。基留什金娜·马琳娜表示,俄罗斯正在不断追寻戏剧艺术的根源,包括在文学领域、戏剧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俄罗斯新一代戏剧艺术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经典。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戏剧艺术在实现复兴。在俄罗斯的戏剧界评审中,最主要的意见是观众的意见,戏剧作品能够感动观众,才算得上是成功的作品,所以是否为人民喜闻乐见是评判作品的唯一标准。我们需要学会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协调,让新技术能够服务于人类、服务戏剧界。
郝戎总结道,任何一门舞台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其他的姐妹艺术不断融合借鉴,在表现形式上也是打破固有的圈层禁锢。出圈和破圈是对双创接地气的诠释,出圈是一个结果,出圈了,火爆了,创新性发展了。破圈的过程是艺术家和制作者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遵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去相互借鉴、破圈、跨界、融合。技术在艺术创作环节当中不能喧宾夺主,永远是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来出现,如果忽略了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创造,就意味着它不是戏剧的本体,戏剧的核心是人,戏剧的对象也是人,要通过演员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作为艺术工作者,要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时俱进。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