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官,装修款我们已经退还了,公司的贷款也顺利办下来了,谢谢您帮我们这么快解决了问题。”电话里的当事人激动地说着。
这场纠纷起源于一份装饰装修合同。2023年3月,身在北京的小王想为在武汉的父母重新装修一下房子,多方选择比较后,最终与某装修设计公司签订了合同,小王支付了预付款6万元。
该装修设计公司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装修,然而眼看要完工了,却一直没有按期交付。原本3个月的工期,一直拖到了今年,小王耐心“告罄”,直接将该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解除合同、退还部分装修款项并赔偿损失共计2万余元。
焦头烂额的装修设计公司法定代表人小刘,正在着急银行贷款批办,没想到却收到了法院送达的起诉状,他赶忙登上“企查查”,“有涉诉信息”的提示框分外醒目。
“是江岸法院吗?我是某设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我们公司被起诉了,是真的吗……”电话那头,小刘语气十分焦急。
听到小刘的介绍,承办法官陈浩立即“对上了号”。
“你们公司之前一直按约施工,怎么突然中断了呢?”
原来,小刘的公司是一家小微初创企业,他凭借着自己的设计才华,接连拿下了不少订单。本以为公司经营已经走上正轨,正逐步发展壮大,却在去年年中因几单业务未能按期回款,导致经营出现困难。
当时,小王父母那套房子装修已经进入收尾,却因为公司资金实在周转不开,只能被搁置。
“他要求的解除合同、退款赔偿我都同意,但2万块确实多了,我们装修只差最后一点,具体有清单可以核对。”
“父母的房子这么久都没装好,他们违约了,理所应当赔偿我们工程损失、租房费用……”
虽然案件标的不大、法律关系清晰,被告也有一定的赔偿意愿,但协调进展并不顺利。如果双方对具体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案件可能进入鉴定程序,不仅审理期限可能延长,对被告企业而言也可能会“雪上加霜”。
看着面前的起诉状和证据材料,陈浩立即“行动起来”,反复与双方沟通、了解需求。多轮协商后,身在北京的小王表示,接受法官的方案:双方到场一起核对施工进度,确认施工情况。
炎炎夏日,陈浩刚刚开完庭,立即出发前往小王父母家中。小刘拿着施工表,逐项说明证实自己的装修情况,小王按照双方合同约定的项目,在清单中逐项核对勾选,陈浩从旁见证。
“你也看过现场了,心里也应该有数,装修只差最后阶段,是不是考虑再调整一下自己的诉求?”
“行吧,法官。为我们的事情,您也沟通了很多次,我也不纠结了,就按照已经装修的实际情况调整。”
在陈浩的见证下,双方现场达成了调解协议,由装修设计公司在2个月内一次性退还小王装修款等共计7500元。
调解协议签订后的一周内,装修设计公司申请的企业贷款也批下来了,至此纠纷圆满解决。(蔡小碧 姜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