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元|作文想写好,没有日积月累是不行的——日记写作探索(1)

这是“侯立元教育人生”陪您走过的3418天

图片

一、明确“每日一记”

学期伊始,就明确告知我的学生们从9月2日开学第一天起就要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在没有可写的,就写一句“今天没有什么可写的”类似的话语。

听到写日记,有的学生是面带微笑坦然接受,有的学生则是一脸的不情愿,还有的学生则是窃窃私语:“不要担心,老师说了,不行就写句没有什么可写的……”

写日记的作用自然无需多言,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二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会记事”。书中明确: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反复学习、训练。最好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可长可短,记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周记可详可略,可重点写下生活中那些打动你的人和事。

二、批改、评阅日记

第二天一早,课代表常雨萱就将大家的日记本送了过来。我急忙批阅了起来。在批阅中发现,有的学生记录详实,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待得很清楚;有的学生则寥寥数笔,简单地写了几句,显然是在应付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了。

第一次嘛,出现各种问题很正常,然而,在批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必须要去强调,而前期忽略或者说想当然地以为他们会的问题:日记的格式问题;优秀日记的标准问题。

学生对日记的格式,都知道吗?

学生知道优秀日记的标准吗?学生知道与不知道,写出来的效果一定也会有所不同吧?

在课堂上,我在对全班同学的日记进行总体点评的基础上,将书写字迹工整、书写内容具体、书写情感真实的同学进行了全班表扬,指出了日记格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朗读了几位学生的优秀“作品”,看得出来,这些受表扬的学生非常高兴,而未受表扬的同学,我也鼓励他们依据老师提供的优秀作文标准——真实、具体、有感而发——进行写作,同时,一定要用上我们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中所强调的注重观察,加强细节描写。

到了第三天,学生的日记写作明显具体了,生动了。这个可以从他们对新加入的历史学科钱老师的描写中显现出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段时期后,我在全班的家长群里,对日记写作比较突出,以及进步的同学进行了表扬:

1大组写比较好的是雷洁欣。

第2大组写好的是刘欣鹭和丁婉莹、张睿轩、刘墨冉。

第3大组写比较好的是张嘉倪、周俊杰、杨天乐。

第4组写比较好的是孟书涵、常雨萱。

第5组写比较好的是李子轩、朱煜琪、江可可、祝安、韩佳芮。

第6组写比较好的是戴允宝、李一阳,周博文。

近期有明显进步的是董杰瑞,吕忠涵,黄馨予。

三、学生日记谁批阅

写日记的目的是学会记事、积累素材、抒发情感。学生在日积月累中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

酷爱写景的李子轩,描写得景色越来越美;

酷爱记事的杨天乐,每件事都记录得非常详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字优美的刘欣鹭,一起坚持着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基础薄弱的小D似乎爱上了写日记,每天的日记都至少在7、8行……

日记的写作主体自然是学生本人,那么批阅人、欣赏人除了老师之外,是否还可以是学生呢?这是自然的。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审美的意识与能力,当然这需要不断地引导与培养。

那天,我在班级宣布,除了老师批阅、欣赏大家的作品外,还可以由学生们互相欣赏。第一次,老师在每组挑选一位学生来挑选他认为比较优秀、值得推荐的学生作品来进行推荐。学生们自然充满着期待,但有的学生肯定可渴望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我在班级又宣布,慢慢地还会请每组大家轮流来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第一次,由洁欣、刘欣鹭、张嘉倪李子轩李一阳、常雨萱来挑选

几位组长在认真看了本组同学的作品之后,挑选出他们认为值得推荐的作品,并在上面写推荐二字,到分享环节,这位学生就会拿着自己的日记本,走上前台分享自己的优秀作品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示范。当欧阳嘉奕得知自己的作品被推选为优秀作品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站在前面朗读作品的时候,面带微笑,洋溢着自信。

四、学生兴趣再激发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日记写作之路上获得成就感呢?除了日常的表扬、朗诵优秀作品外,还应该继续探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1.日记写作经验分享会。让连续多次获得优秀等第的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经验。这对他们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示范与引导。

2.每月评选一次写作之星。将日记与他们的大作文写作相结合,对他们进行评比,注意一定的比例,让优秀与进步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

3.汇编优秀作品集。一直引导学生要有作品意识,将自己的日记当作自己的作品来“经营”。每个月末,引导学生挑选出得“优秀”等第,同时又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变成电子稿。每篇插入一张图片,可以接合内容,配上合适的图片,相信他们会用心“经营”的。

4.向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如果能变成铅字,那对他们无疑是一种激励。一是向学校的《追梦》杂志投稿;二是向外面的报刊杂志上投稿,多种路径促进他们的作品得以“发表”。

 家庭教育

      学生成长

    教师发展

      德育思考

      微课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