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出平湖,白鹤舞金沙;大坝江中起,绿电进万家。9月21日,“听巧渡金沙 看大国重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白鹤滩文学采风团走进川滇交界处的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和“亚洲第一高溜”鹦哥溜索改桥,感受“金沙江畔 水韵巧家”的蝶变。
云雾缭绕的白鹤滩水电站 巧家县委宣传部 供图
白鹤滩水电站坐落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这项被称为“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总投资2200亿元,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大战略决策中肩起了重任。
这项耗资巨大的重大工程,以其“庞大的身躯”,在“强有力的大心脏”——中国自主研制的16台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加持下,并网满发的日均发电量高达3.84亿度,为1.48亿人一天的生活用电提供了保障。
作家们在马脖子观景台聆听讲解
从昭通市巧家县城驱车来到白鹤滩镇,穿过深深的隧道,来到马脖子观景台,放眼望去,平稳而沉静的绿色江水犹如绸缎般跃然于眼前,巍峨的大坝耸立于峡谷之间。
站在马脖子观景台,近距离目睹白鹤滩水电站的真容,讲解员对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历程的讲解回荡在耳边,碧水蓝天映衬着在场的每一位采风团成员对于这个大国重器的钦佩。“白鹤滩水电站工程非常了不起,它不仅工程巨大,雄伟壮观,它也是人类科学上的一个奇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典范。”昭阳区教育文联主席、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周远清在看到白鹤滩的壮观景象后说道。
从观景台下来,乘车穿过规模世界第一的地下洞室群,来到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空旷辽阔的厂房里,八台巨型水轮发电机组一字排开,如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勇士般布阵待敌。
混凝土芯样
“最适合建大坝的位置,岩石松脆得像积木。”在大坝834平台,混凝土芯样的故事无不让人肃然起敬。从2019年是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大坝混凝土浇筑的最高峰年,直至去年,混凝土芯样长度由原来的直径219毫米、长20.3米增加到直径245毫米,长度为36.74米,高度层层拔高,屡屡创下世界纪录。看着表面光滑无层间缝痕,质地均匀密实的芯样,大坝内部浇筑质量情况一览无余。
“白鹤滩水电站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打造了智能建造水平最高的水电工程,在大坝建设过程中,埋设了近一万多支传感器,如同植入‘神经元’,能够对大坝进行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在834平台上,讲解员王英向大家介绍着这项浩大工程的施工脉络。
机组单机容量百万千瓦世界第一、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再看这项刷新多项世界纪录,堪比水电工程“珠穆朗玛峰”的大国重器,果真是造福万民的利器。
壁立千仞,激流汹涌。奔流的金沙江水涌入云南巧家县茂租镇与四川凉山布拖县接壤的V型山谷地带,形成山高、壁绝、急流、滩险的鹦哥渡。在悬崖绝壁的深深峡谷之上,被古人称为“撞”的溜索,是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村民们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江水湍急,在江风怒号的高距离运输中,每个坐上溜索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溜索上的钢笼
两根光滑笔直的钢缆,左右两边以及上面固定好的锃亮的滑轮,土基房里搭建的机油发电机,一个能承载至多8人的钢笼,构成了这样一个古早版“缆车”。“以前巧家客流量最大的溜索有11座,鹦哥溜索就是其中一座,春运期间甚至一天可以乘坐上千人。”在巧家县茂租镇宣传委员罗光辉的眼中,鹦哥溜索承载了很多人的时代记忆。
曾经的鹦哥溜索
眼下是深邃幽远的峡谷,抬眼是两根抖动的钢缆,在这样“绝地求生”的艰苦环境下,离金沙江江面260米,横跨金沙江两岸470米,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的鹦哥溜索,陪伴这里的人们走过了整整20年。“这个笼子以前一次就可以装下20头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从五十多岁开始成为溜索的“掌舵人”,蒋世学安全护送了一波又一波想要渡江的鹦哥村民。
蒋世学向大家讲述鹦哥溜索
要致富,先铺路。为了改善当地群众交通条件,促进经济发展,2015年11月,鹦哥“溜索改桥”项目被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2018年7月,与鹦哥溜索相隔几百米的金沙江大桥正式竣工。现场,采风团队就站在江的对岸,遥看着金沙江大桥巍然屹立于鹦哥溜索旁边,似乎是时代使命的圣火接棒。
崇山峻岭间,385.56米长,9米宽的鹦哥大桥巍然屹立。鹦哥大桥与两岸交通主干线互联互通后形成公路局域网,为鹦哥村村民出行运输,当地对外文化、商旅和物流发展注入动力,使花椒、核桃和中草药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今,巧家县依托白鹤滩水电站的资源优势,试图将鹦哥溜索开发成沿线旅游体验项目,溜索不再是当地村民不得不面对的出行选择,反而成了另一项增收致富的门路。这项在1999年由蒋世学牵头联合村上的10户村民每户出资2000元建起的“老古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扮演了新的角色。“现在桥也通了,我们开溜索的人也休息了,大家都好了,幸福的日子也来了。”在蒋世学皱纹斑驳的脸上,写满了一代溜索人砍刀开路、攀藤附葛而行的不屈不挠。
云南网记者 王琳 韩艳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