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苏军“米格-25”战机叛逃日本事件

图片

忻怿. 1976年苏军“米格-25”战机叛逃日本事件考论[J]. 历史教学问题,2020(5):116-123. DOI:10.3969/j.issn.1006-5636.2020.05.016.

1976年9月苏军中尉别连科驾驶苏联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5P型截击机叛逃日本,是冷战时期性质最严重的苏军叛逃事件。美国特令日本扣押这架米格-25P,对其加以拆解,一举获悉诸多机密,破解了所谓“米格-25震撼”。福特政府就此在正处“苏攻美守”的“缓和”被动棋局中扳回一局,认定西方高估了苏联航空工业实力;这一结论影响了美国政治精英对苏战略以及对美苏“缓和”的思考与判断。从“缓和”兴衰的进程史来看,别连科叛逃事件具有相当微妙的作用及冷战史意义。该议题也可从侧面认知日美关系复杂性与日本自主外交尝试。

对此,国内仅有一篇硕士论文加以剖析,但其仅使用一些日文新闻材料。国外研究方面有:约翰巴伦《米格飞行员:别连科中尉的最终逃亡》突出别连科个性及叛逃原因,未及利用解密档案,未阐述该事件的冷战史影响。叶菲姆戈登《米高扬的米格-25“狐蝙”:苏联边疆的保卫者》重点考察米格-25的技战术性能及研发历史,仅捎带关注别连科驾机叛逃事件。总体来看,学界尚缺乏基于核心档案对苏联米格-25战机叛逃日本事件进行深度论析。

根据福特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文件集:苏联卷》以及福特总统图书馆《日本—米格-25事件》档案,辅以五角大楼新编的《国防部长历史文件汇编》,以及“美国解密档案在线”等数据库,本文专论别连科驾机叛逃历程以及美国执意拆解米格-25的战略决策、相关收益与美苏、美日交涉,同时透视日本在其间的自主外交尝试。

一、“米格-25震撼”与别连科叛逃

二战后,携带核航弹、核导弹甚至尝试核动力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成为美苏军备竞赛重点,超高空、超高速性能则是核心指标。1955年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下达相关研发计划,至1964年9月,北美航空公司试飞航程达8,000公里、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的XB-70型“女武神”战略轰炸验证机,引起苏联震惧。苏军亟需装备高超音速截击机,应对美军高超音速轰炸机,拦截经常侵人领空的高超音速侦察机,为缔建本质在于追求对美“对等“地位的苏美“缓和”,营建可靠军力基础。

与XB-70项目同步,苏联也致力于发展高空高速军机。1964年3月,米高扬设计局研发的米格-25“狐蝠”重型高超音速截击机成功试飞。其最高飞行时速达3.2马赫,甚至快于美军AIM-9型空空导弹速度,最高升限达37650米,超过一般地空导弹最高射界,可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且具备反卫星潜能。1967年该机在莫斯科航展亮相时引发西方惊骇。米格-25在飞行速度、高度及爬升速率等方面创造23项世界纪录,一改苏联自美军SR-71型高超音速侦察机人役以来在高超音速领域的劣势,借此打断了SR-71对苏战略目标的长期侦查。因而,进人70年代,美军不再派遣有人侦察机进人苏联领空,转而依靠侦查卫星。但由于卫星过顶时间是固定的,美国对苏战略侦查能力遭到削弱。

1969年米格-25P型截击机进人苏联国土防空部队服役。1971年3月,苏军3架米格-25RB型截击侦察机进驻埃及执行对以色列侦察任务。11月6日,一架米格-25RB以2.5马赫速度飞越西奈半岛,以军F-4Es型战机发射的空空导弹无法追上米格-25RB,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苏军米格-25RB更是如人无人之境,为埃及提供大量情报。以超高速闻名的米格-25对西方世界带来巨大冲击,欧美无法理解苏联为何能够突然造出战术指标如此超群的截击机,史称“米格-25震撼”。对此,尼克松政府决意加速研发第三代战斗机即F-15重型战机,同时,多措并举地获悉米格-25详细情报亦是美方的努力方向。

别连科(Belenko)1947年生于苏联北高加索纳尔奇克的一乌克兰族家庭,1970年军校毕业后开始驾驶米格-17。1974年,升为中尉的别连科要求调入驻远东滨海边疆区丘古耶夫卡的第513截击机团,在此,他得以驾驶苏军最先进的米格-25P型截击机。别连科后来在采访中表示,远东苏军基层官兵生活条件极为一般,妻子多有抱怨,他早已抱有逃往美国的打算。

1976年9月6日12时50分,别连科驾驶编号31的米格-25P参加例行5机编队演训。不久,他驾机遁人云层并朝向北海道千岁空军基地超低空飞行,以逃脱雷达捕捉。鉴于超低空飞行很耗油,别连科最后迫降在函馆民用机场。米格-25P冲出跑道,对机场设施造成轻微损坏。福特政府不顾苏联强烈反对,于9月7日应别连科请求接受其政治避难。别连科此次飞行是其首次驾驶加满燃油的米格-25P,他还违规随身携带机密的该机技术指南,凸显其充分的叛逃准备。

同日,美国国务院电令驻日大使馆,尽最大努力使日本扣留战机,美方人员尽快实地接触战机。根据国际法,日本没有理由不向苏联交还战机,因而,拆解战机后再予以交还,是获悉米格-25P绝密情报的唯一方法。作为苏联军事航空工业巅峰之作的米格-25P型截击机被美日扣留,航电系统、发动机构造等核心机密之泄密已成定局,另一方面,别连科叛逃是冷战爆发以来性质最严重的苏军叛逃事件,在美苏维系“缓和”的大背景下,该事件成为美国对苏宣传战、情报战以及反击“苏攻美守”态势的重要着力点。

二、美、日就别连科叛逃的危机因应与美日苏三方交涉

别连科叛逃事发后,美国敦促日本对其加以庇护。9日,别连科会见苏联外交官后,福特政府将其带回美国。美军6日夜动用c-5A型战略运输机协助日本将米格-25P从函馆运至千岁空军基地,日本派F-104型及F-4型战机护航,谨防苏军击落运输机,毁掉米格-25P。北约盟国也向美国提出拆解战机请求。为此,日本航空自卫队总参谋长吉竹角田对外表东,可能需扣押该机达一个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9月8日的会议上,副国务卿哈比指出,福特政府已“强烈”要求拆解米格-25P,由美方技术人员“任意”检视战机零件,同时,美方还有意试飞该机。国务卿基辛格深表赞同。

针对美国要求,日本外相小坂善太郎9月9日向美国驻日大使霍奇森表示,日本理解美方要求,清楚此事事关美国国家安全,将在隐瞒媒体的情况下,“竭尽所能确保美国技术人员拆解、检查飞机”。但苏联不断升级对日压力。苏方批评日美严重违反国际法准则,对苏极不友好。9月7日及9日,苏联副外长费留宾接连召见日本驻苏大使,强调苏联高层已经“暴怒”。为此,日本三木武夫内阁并未立即同意美方实地拆解战机。副国务卿哈比即刻召见日本驻美大使并强调,“美国最高层就东京的拖延态度深感关切及迷惑“要求日本即刻允许美方拆解战机。

三木首相并不情愿美国“直接”“过度”介人别连科叛逃事件的犹疑态度引发福特政府不满。美方机密档案特写三木大幅照片,标注其就美国“直接介人”持“反对”意见。三木内阁一直尝试对大国等距离外交,谋求签订《日苏睦邻合作条约》,增加日本外交自主性,解决北方四岛问题。此外,日本此时获悉苏联可能采取军事行动,如利用舰炮击毁米格-25P,担优局势严重升级。同时,仅6日晚,苏军3批共7架不明型号飞机飞临日本事发地领空,自卫队进入一级战备,这些均是影响三木内阁决策的关键要素。但显然,美国并不在意日方上述优虑,厌恶三木政权自主外交倾向及其对拆解战机的犹疑态度,别连科叛逃事件十足地暴露出日美同盟关系存在客观嫌隙以及日美关系的不平等本质。

为阻止战机遭拆解,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9月8日致函福特,抗议美国制造苏军战机的“被迫降落”事件,要求美日尽早交还战机。他警告,美方执意截运苏军飞机及庇护飞行员的行为“极不体面”,任何拆解米格-25P的行为都将被苏方视作伤害苏美关系的严重举动。9月28日,经苏联一再要求,苏方外交官同别连科在美国国务院再次会面。别连科强调,逃往美国是自愿的,未受任何胁迫,希望断绝同苏联及家属的一切联系,不再同苏方对话。就勃列日捏夫来信,福特总统回函强调,美国按照惯例给予自愿寻求政治避难者以政治庇护,无可厚非,无可指摘。显然,苏联迫切希望美国完整交还米格-25P,以免泄密。为此,苏联外长葛罗米柯10月1日到访华盛顿。他对福特及基辛格强调,“勃列日涅夫非常气愤”,美方行为“极具敌意”“绝非文明国家所为”“美国拆解战机同时竟然还在国宴桌上向苏联领导人敬酒,真是不可思议”。福特避而不谈战机问题,仅表示给予自愿者以政治庇护是美方一贯传统。葛罗米柯事后向后来的卡特总统坦言,问题关键不在于飞行员叛逃,而在于米格-25P型截击机本身,美方拆解战机是苏联最为担忧且反感的。

相较对美姿态,苏联对日施压更甚,强调日本扣押战机“严重恶化了苏日关系”,重复了历史上的对苏不友好姿态,势将“为日本带来不幸”。同期,苏军扣押六艘日本渔船示威。慑于苏联警告,日方对外宣称,美国技术人员将不会“检查”战机。但苏联心知肚明,这只是战略烟幕。三木内阁虽曾犹疑,但最终允许美方拆解该机,并于9月22日夜允许美军运输机将米格-25P由北海道千岁基地运至东京茨城百里空军基地,以利美方对其进一步拆解、研究。

基辛格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致认为:苏联已在不久前结束的安哥拉内战中大获优势,古巴更是在非洲驻兵数万,四处输出革命;同时,西贡陷落,美国在印度支那全面溃败,美苏“缓和”进一步呈现“苏攻美守”的被动态势;对此,美国亟需在别连科叛逃事件中渔利、示强,而不能显得软弱,一味软弱将导致“缓和”不复存在。

面对苏联崛起进而追求苏美“平等”的战略态势,基辛格深知,美苏“缓和”是核均势条件下,“发展既能使自己活,也能够让对方活的新型关系”之关键,但“缓和”必须建立在以“实力求和平”的基础之上。为此,福特政府不仅庇护别连科,还通过总统指令专门给予其公民资格,借以羞辱苏联,同时不顾苏方警告,执意对米格-25P进行全面拆解,力争获悉核心机密。至9月19日,中情局统筹下,美方11名专家配合日方140名技术人员全面投人战机拆解与研究工作,重点剖析发动机构造、机体结构与工艺、航电与火控系统,研究计划耗时3周。美日还将发动机拆下,单独进行发动机试车,掌握战机热源信号。

9月29日,日本外相小坂善太郎访美。基辛格强调:原定的苏联领导人访日行程将会等日本年底大选后再行确定,别连科叛逃已然对日苏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美日更长时间地扣押战机不会实质性冲击日苏关系;全面探知米格-25P情报对美日均有“极重要的意义”,要求东京顶住压力,至少将战机扣押至10月10日。10月2日,日本通告苏联,准备在10月15日当天或之后再向其交还战机,前提是苏联补偿函馆机场设施损失与日本政府所付其他费用。11月12日,已被完全拆解成零件的米格-25P被运往日立港,苏联货轮在此完成接收后送回国内。为掩盖战机遭详尽拆解,日方仅允许苏联外交官利用几个小时检查被拆解零件,使得苏联人无法当场判断米格-25P的具体被拆解程度。

三、拆解“米格-25”战机的重要影响及冷战史意义

与冷战初期所谓“导弹差距”等夸大苏联实力的不实消息而造成西方产生“畏苏”效应类似,“米格-25震撼”是导致美方因忧惧苏联核常军力,而加速促成美苏战略“缓和”的作用因子。西方一度认为米格-25使用了先进涡扇发动机及航电设备,兼具远距截击与近距格斗战力,就此畏惧苏军其他研发计划。突发的别连科叛逃事件则为美国研究该型战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福特政府不顾苏联警告,执意拆解战机,给予别连科政治庇护与公民身份,成功羞辱了苏联政府,在1970年代中期对苏总体有利的美苏“缓和”棋局中得以示强一回,并借此夯实美日关系,打压了日本发展对大国等距离外交的努力。基于拆解米格-25P,美国就此了解了苏联航空工业真实实力,一举破解了“米格-25震撼”,但事实证明,米格-25实为徒有其表的“波将金村"

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皇冠上的明珠”,超音速战机一贯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作为当时苏军最先进战机的米格-25所暴露的一系列短板,凸显苏联高端装备制造业乃至国家发展模式背后潜伏的弊病与软肋。因而,别连科叛逃事件在美苏“缓和”兴衰进程及美苏博弈叙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米格-25虽能够彰显苏联军工的特定实力,但却也从根本上暴露出苏联航空工业较之美国的诸多短板,反映出美苏实力差距的持续客观存在。

首先,经过对米格-25P型截击机的拆解与研究,美国认定,西方之前严重地高估了苏联军事航空工业的实际水准,该型战机“并未展现出人意料的技术成就”,仅比美国1960年代初人役的主力战机略微先进。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美方发现该机雷达电子元件全由技术粗陋的未经小型化的电子真空管构成,而非当时西方已流行的晶体管,这导致该机RP-SA Smerch-A型雷达探测距离仅100公里且不具备下视及多普勒处理能力,引导R-40型空空导弹时,该弹射程仅40公里。电子真空管发热及辐射量极大,雷达深受降温难题困扰,地勤维护也困难。雷达性能的局限使得米格-25只是一款功用比较单一的典型第二代战机,无法媲美美国第三代战机F-15及F-14。苏军仍大量使用电子真空管的事实,促使西方深刻地认知到苏联电子工业的落后状态。

其二,该机航电设备的控制组件、管线布置、设计思路与二代机米格-21的改进版同款。美方认为这既反映苏军依赖成熟技术的军品制造理念,又凸显米格-25的本质落后。该机航电系统不够先进,其RSBN-6S型自动导航系统类似于苏联Tu-144型超音速客机所使用的系统。因而,该机自主作战能力较差,需地面空防指挥系统协助才能完成拦截作战,因此该机主动进攻能力有限。

其三,美方认为,该机的蒙皮制造技术与铺设工艺比较粗糙,蒙皮表面褶皱较多,焊点密布,使用了过多结构加劲筋,同时,全机以镍基合金钢结构为主,极少运用钛合金等复合材料,空重达19.6吨。大量采用镍钢虽保证了高超音速下飞机的稳定状态,但极少运用复合材料暴露出苏联航空材料工业的滞后,这与当时西方战机已开始全面注重使用轻质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大相径庭;

其四,该机R-15-300型发动机虽推力很大,但仍为涡喷发动机,油耗大,而非西方已装备的涡扇发动机,同时其使用寿命仅150小时,不足西方先进发动机的十分之一,且鉴于机身超重,米格-25P的推重比不到0.8(发动机的推力与飞机自身最大起飞重量的一个比值),这导致该机大过载机动时能量不足。除去优秀的直线髙速飞行性能,该机中低空机动性能差,转弯半径过大,严重削弱了空中格斗能力,日本便戏称该机为“空中坦克”。该机高超音速性能也被夸大,据别连科口供,米格-25P虽能突破3马赫,但高超音速飞行时间仅能维持数分钟,2.8马赫时机体便开始喘振。就此点来说,米格-25仍不如能持续高超音速飞行的美军SR-71型高速侦察机。发动机的勘验也证实了美国1973年获得的情报,即以3.2马赫速度侵人以色列领空的埃军米格-25在降落后发动机已经烧毁,米格-25的高超音速能力有相当夸大成分。

当然,米格-25也有过人之处,苏联利用相对老旧与较低成本的工业技术,确实打造出这款以高超音速飞行为核心特色的重型截击机。二战大规模战争经验促使苏联一直将皮实耐用、低成本作为武器装备的研发方向,这与美国自越战后“高、精、尖”的武器研发思路愈发背离。研发思路与技术实力的双重落后,导致苏联在越战后的美苏常规武器装备竞赛方面实际上日益居于下风。

总体来看,美国国防部自信地认定,米格-25无法匹敌美军已入役的F-14型与F-15型重型战斗机。同时,美国再次对自身高超音速飞行器保持了自信,继续沿用SR-71型侦察机。“米格-25震撼”的破除,再次凸显美苏在常规军事科技领域继续保有差距的事实。1970年代中后期起,美军巡航导弹开始入役,B-2型隐身轰炸机工程亦拉开帷幕,米格-25更显老态,其后续型号米格-31亦是同理。

其次,苏军中尉别连科叛逃是冷战爆发以来性质最严重的苏军军官叛逃事件,这同苏联籍联合国副秘书长谢夫钦柯1978年叛逃美国事件一起,从侧面彰显苏联的衰朽趋向。不同于冷战早期德裔军官叛逃的事件性质,别连科叛逃及其披露的苏联基层官兵不满艰苦生活环境等问题,凸显苏军军心浮动。别连科透露,苏军基层军官甚至午餐时都要受到上级军官盯防,内部气氛相当紧张,军内酗酒情况也很严重,官兵士气普遍不高。这些口供虽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但确实有一定参考价值。别连科叛逃后仅两周,又一名苏军中尉阿莫西夫驾机叛逃意大利。1989年4月,苏军上尉祖耶夫更是驾驶米格-29型第三代战斗机叛逃意大利并当即宣布加人美国国籍。这些事件凸显苏军军心震动,更映衬出苏联国家治理体的衰败。

再次,别连科叛逃事件检验了美日同盟,日本顶住压力,为美方研究战机争取了时间,其中,自卫队派遣多达40架战机为运载米格-25的美军运输机护航。三木内阁虽迫于苏联压力而就美国拆解战机表示过犹疑,但最终顺从美国,“日美基轴”外交得到巩固。美国也借此打压日本自主外交倾向,僵化了日苏关系。

三木武夫相对强调发扬日本自主外交,曾敦促美国归还“无核冲绳”,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迫于苏联压力,在三木任内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中,日本也避免写入日中“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亚洲建立霸权的努力”的条款,凸显三木注意维护“日苏善邻友好关系”。此种自主外交精神与三木内阁一度排斥美国拆解米格-25的表态一致。但是,福特政府对此表现出当仁不让的现实主义精神,不顾日苏关系严重恶化风险,执意拆解战机,反对日本自主外交,避免了《日苏睦邻合作条约》的达成与日本外交的“芬兰化”趋向。此种美国对日控制、提防的战略心态也在早前中美秘密会谈中展露无遗,压制日本的“民族主义危险”确实为1970年代美国亚太战略的关键一点。

最后,别连科叛逃事件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美国政治精英,特别是鹰派对苏联真实实力的判断,为对苏强硬派增添了一份反对对苏消极“缓和”的论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事实性地影响了美国对苏战略调整,影响了美苏“缓和”的宏观运行乃至冷战历史走向。对于拆解米格-25所获军事机密,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布什在接受电视访谈时直言不讳,宣称这是西方世界始料未及的“突然财富”,但又不向外界透露详情,显得颇为得意和神秘。

了解米格-25实际水准之后,美国国防部认为,虽然苏联常规武装异常庞大,但“苏联军事科技的发展方向其实并不总是行之有效”。国防部强调,“以往我们总将苏联认作是20英尺高的巨人,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有5英尺高”,西方不应高估苏联常规军事科技水准,高估苏联实力只有助于其借助常规武装数量优势,以威胁“入侵西欧”为筹码,实现外交目标。显然,对苏强硬派拉姆斯菲尔德主管下的国防部的上述结论,成为美国决策层及战略界鹰派反对消极“缓和”以及当时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一项支撑,这对于1970年代中期起美国朝野加速形成怀疑“缓和”的生态及舆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美方在别连科随身物品中发现苏军针对中国东北地区军用目标的详细作战地图,凸显苏联对华作战的实际准备。这为福特政府末期加速推进美欧联合“有限武装扶华战略”,提供了新依据。

同时我们发现,即便苏联在1970年代中后期进人国家权势扩张的巅峰,但除去美国并不屑于大力发展的陆基战略武器外,在航母为代表的远洋海军以及战略空军等凸显技术实力的军备领域,苏联实际上仍较明显地弱于美国。为此,冷战国际史学界对于1970年代所谓“苏攻美守”态势的既有考察,还需深人考虑并剖析当时美苏实力差距的特定表现,继而进一步地精细定义、打磨“苏攻美守”战略态势的变动性内涵与外延。

综上可见,美国对米格-25实为徒有其表的“波将金村”的战略研判,鼓舞了鹰派形成苏联实际“虚弱”,而亟需拒斥消极“缓和”的战略见解。同期,美国情报部门加速断定,苏联过度仰仗油气出口换取外汇的经济模式将导致其1980年代陷入低增长乃至衰退。据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在卡特政府还努力推动美苏“缓和”的1977年,共和党保守派里根就敢于强调,“苏联必败,我们必胜”。同理,海军上将朱姆沃尔特也开始公开批评基辛格为代表的“缓和”派的对苏观,即“美国国家生命像很多其他伟大文明一样,已经走过了巅峰,美苏关系就像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美国只能在实力均衡的条件下达成情况最好的交易”。显然,米格-25实为“波将金村”的战略观点,帮助消解着“缓和”派强调维稳美苏关系以及继续尊奉对苏“缓和”的既有逻辑。

总之,别连科叛逃及米格-25泄密事件,对于美国鹰派自1970年代中期加速形成反对“缓和”的战略见解,以及就此坚定制苏战略自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此种更强调凭借美国的地位及实力、潜力对苏施压,而非慑于苏联所谓“实力'进而一味对苏“缓和”的战略特征,为卡特政府末期拒斥苏联成为同美国“平起平坐”超级大国的强硬外交确定了基本方向。就此,美国深人推进拉开美苏军事科技差距的“第二次抵消战略'里根政府亦全面修改对苏“缓和”政策,祭起旨在摧垮苏联的“新冷战”的大旗。其间,米格-25是“波将金村”的战略判断,为上述美国对苏战略调整及冷战历史走向变化提供了新的对苏认知镜像。

四、别连科叛逃事件启示

相当程度上讲,冷战是美苏基于对彼此的畏惧与进而产生的国家间不安全感而肇发、升级,美苏实力差距的缩减则是助推美苏构建“缓和”大厦的基石。1965年,美国拥有洲际导弹932枚,苏联234枚,1970年底,这一数字变化为1054枚对1290枚。加之苏联不断发展的战略空军以及可畏的常规武装规模,美苏军力迎来历史性均衡,这动摇了战后“美攻苏守”的基本盘,影响了美国政治精英的对苏决策与冷战战略。正是苏联崛起及其催生的不俗实力,促发美国决心以“灵活遏制”代替“全面遏制”,以追求绝对安全变为追求相对安全,促成冷战史上美国大战略的重要转轨,美苏两强自1960年代末深人搭建“缓和”。

“缓和”战略的集大成者尼克松认为,苏联成为真正全球性大国是不得不接受的地缘政治前景。同理,基辛格在其“历史大趋势的感觉”,即苏联崛起为超级大国是不可更改的历史趋势指引下,试图与苏联合作、“联系”、谈判进而减缓美苏对抗。但美苏“缓和”的批评者们则认为,“缓和”事实上取决于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生命强度与行为特征,也基于美国对于苏联实力与潜能的判断之上。事实证明,在“缓和”崩溃及美国对苏认知变化的逻辑链条上,别连科叛逃事件发挥了不小作用。

美国做出米格-25实为徒有其表的“波将金村”的重要判断,促发对苏强硬派加速改变对苏联常规军力在质量方面真实水准的不实认知,促使其进而对苏联国家发展模式的效能与潜能产生了质疑。这对于鹰派重鼓对苏强硬声调,乃至否定美苏“缓和”产生了微妙影响。同时,除去器物层面的对美劣势,别连科为代表的苏军军官乃至于同期联合国副秘书长谢夫钦柯的叛逃,亦从冷战的“人心之争”层面,向世人宣告着苏联输掉冷战的悲剧性前景与深刻历史逻辑。

至1991年海湾战争,虽然伊军米格-25曾对联军造成些许威胁,但仍以全面战败而退出历史舞台。1999年科索沃战争时期,南联盟第三代战机米格-29更是镑羽惨败。诸型苏制战机的不良表现,不仅凸显苏联军事工业愈加严峻的对美劣势,1976年苏军中尉别连科驾机叛逃及米格-25战机泄密事件,着实能够凸显苏联及其国家发展模式的曰益衰朽命运。因而,从此点意义来看,别连科叛逃事件足以昭示我们,贏取髙新科技竞争与推进更加普惠高质的民生福祉,确是避免重蹈苏联在冷战竞赛中沦为“波将金村”命运的关键,同时亦是后冷战条件下贏取大国间竞赛的坚实战略保障和最终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