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就中国要反思吗?

图片

大家都知道,近日,因为深圳发生的小学生遇刺的悲剧,舆论场上又撕裂了。大致情形是,一方面有人借此事说中国要反思仇恨教育,另一部分人则说,中国人在日本遇害的案件也不少,为啥日本人不反思?诸如此类延伸,还可以提出,华人在美国也遇到了排挤和攻击,美国为什么不反思?

我不喜欢参与到此类口水战中,原因就在于,双方往往是把各种事情混为一谈,几乎没有逻辑性可言。

所谓的“反思”说法,它要成立的前提是舆论场中存在的反日情绪确实和歹徒的行为相关,也就是说,要有证据表明此人是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影响。

江苏的案子,对凶手的情况有一点点披露,他是从外地到江苏来的,处境艰难。以这一点点信息来说,确实不像是“反日情绪”所致,更像是报复社会,挑弱者下手。

这次深圳的案子,凶手的背景信息也很少。在没有更多信息前,谈所谓的反思会有点乏力。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每年要发生很多刑事案件,碰上经济不景气时,有一些报复社会的,是合乎逻辑的。当然,如果说正好碰上是日本儿童,只能说这个概率确实要低很多,但不能说不存在这种概率。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近些年确实存在一些不正常的极端民族主义行为,比如针对穿和服的女性进行盘问骚扰。这种现象是否一定会发展为更极端的行凶行为?这不太好说。但无论如何,这不是好现象,因为这行为既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同时又演变为针对弱者(女性)的爱国表演。

既然这不是好现象,就不用管其它国家有没有反中、排华。咱们不能比烂,坏的事情首先伤害的是本国人,损害的是本国的公共利益。如果因为美国也排华,所以我们也有了排美、排日的理由,那就是小人心态,不是君子。

有人列举中国人也曾在日本遇害,以证明此事不足挂齿的,逻辑上也不对。从人的心理上来说,在任何社会,伤害儿童都会造成强烈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超过成人,容易成为热点。全国一年有很多车祸,但是今年5月,江苏南通的那些校车被撞事件引起了非常强烈的舆论,因为是校车,又是小学生遇难。

针对小学生的凶案无一例外都会成为热点,这完全符合传播学,不管他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类似的案件,其实在国外也一样容易成为热点。情理是相通的。

至于如何看待这类案子,跟每个案子的具体情形有关。比如今年2月9日,一名中国高中生的尸体在日本的某个湖中发现,日本全社会也很关注,事后调查发现,他是被5名日本少年(多为未成年)杀害的,他们之间有认识,引发矛盾的是一些日常纠纷。那么事情到此,也就没啥好深入讨论的了,顶多转换到校园暴力问题。

图片

所以,同样的是行凶案件,彼此之间是不能随便类比的,一定要“个案分析”。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不能绕过案件本身进行随意引申。反思也好,不反思也好,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我觉得需要警惕的是,社会上过多讨论此类案件,会不会可能造成后来的某些反社会人的模仿。对于此类凶手,保持全社会的强烈声讨,而不是任何的开脱,这是起码的底线。

图片

另外,我想说一下,为什么总是有“中国应该反思”这种提法。实际上这是一种中国体制和文化下特有语境的表达方式——它的背景是默认“中国是一个整体”,主要指向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zf,它可以控制、引导、扭转舆论,能够轻易、转瞬改变某些事情的方向。

如果你不明白这点,换个国家就会明白。比如在美国,如果舆论场上有一些怪现象或者乱七八糟的思想,阴谋论,不客观的报道之类,不存在“美国反思”这种笼统说法。可以说,有时是媒体自身的责任,政府的决策当然也会产生影响,但政府和媒体不是一家的。是政府要反思,还是媒体要反思,媒体又分不同政见和立场,哪些媒体倾向于反映某个党派的立场,需要具体指出,背后关系错综复杂。

换成日本,逻辑上也差不多。就算是反华或者对华不友好,我们的WJB也分得很清。比如把日本政坛、舆论场分为右翼、极右翼或者保守派,哪届政府更亲华,哪届是什么立场,总有个区分。日本的媒体跟政府也不都是穿一条裤子,批评政府的行为是家常便饭,并不是忠实反映政府立场。

具体说到美国或日本媒体的所谓“反华”,其背后成因是极其复杂的,有国际大势的影响,也有市场化媒体本身的属性使然,比如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媒体,天然地就更喜欢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报道负面本身就是媒体属性,但是当国际形势变化时,缺乏平衡它的力量或者声音了。

中国的媒体并不完全市场化,所以大家默认舆论上没必要太区分。不仅媒体,中国的教育领域也是高度统一、一致的,这点也和国外不同。为了不引起麻烦,就不展开说了。

中国就这么一个高度统一、高度混合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权责总体上比较统一,行动比较一致,效果比较容易预期。所以,赞美归于中国,反思也归于中国。

这种情况,只有中国。其他国家不是这样的。

好了,只能讲到这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