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在文学“走出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五年来,北京已助推刘恒、梁晓声、毕淑敏等35位北京作家的41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约,覆盖18个国家13种语言。剑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世界知名图书馆都收藏了《老舍全集》等北京作家的优秀作品。
下一步北京市文联将推出“北京文学走出去”3.0升级版,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近海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配套沙龙“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沙龙在京举办。一组来自北京市文联的好消息,更是令人感到振奋。
意大利汉学家李莎:将邀请刘震云到意大利巡讲
意大利汉学家、翻译家李莎从2014年开始做了人民文学译文版总编辑,向意大利读者介绍中国作家作品。她翻译了莫言、余华、刘震云的多部作品,最近正在翻译梁晓声的作品,此外她还翻译了阿来的一些作品,“阿来笔下的西藏是真实的,西方人应该多了解真实的西藏。”
“这段时间我去了罗马大学介绍刘震云的作品,我带了几部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比如《我叫刘跃进》《手机》,还有他的女儿刘雨霖拍的《一句顶一万句》。今年刘震云的三部作品改编成了话剧,如果做成录像,我可以带到意大利给学生们看看,大家对他的作品很感兴趣。”李莎说,今年12月将邀请刘震云到意大利的都灵、米兰、罗马等城市做文学巡讲。
土耳其翻译家吉来:土耳其语版《红楼梦》年底将出版
汉学家、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说,自己翻译的中国古典著作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土耳其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2014年从《孙子兵法》开始,他首次将中国古代文言文翻译成土耳其文字。“《孙子兵法》到今年销售突破了50万册,加印了27次。后来我还翻译了《论语》,加印了6次,销售大概6万册;去年年底翻译出版了《贞观政要》,两个月卖了5000册,加印了第2次。”
吉来翻译的中国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充分说明优秀文学作品拥有着跨越文化界限、触动人心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吉来用了七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将于今年年底出版。
就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他建议选择能够引发跨文化共鸣的作品。他认为,提高翻译质量是确保中国文学“出海”成功的关键;加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通过与国外出版社、学术机构、文化团体的合作,为中国文学搭建更多展示平台;注重数字化传播和新媒体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以更加生动、互动的方式推广中国文学。
茅盾文学奖作家孙甘露:文化互鉴深入影响着彼此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英译本入选了2023年经典中国国剧剧本工程,俄语版入选了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
在他看来,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美国当代诗人,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甚至在诗里直接谈论白居易,谈论中国的风景和中国人的态度,遣词造句的意境也非常中国化。“同样,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有很多中国当代诗人写作诗歌的方法就像是把唐诗翻译成英文,再回译过来一样,深受美国深度意象主义诗人的影响。这就是文化当中的互鉴,深入地互相影响。”
老舍文学院作家周晓枫:北京文联IP扶持计划我是受益者
北京作协副主席、老舍文学院作家周晓枫的儿童文学作品《星鱼》被翻译成了英文版和意大利文版,还实现了影偶剧、舞台剧IP转化,并且与法国艺术家展开了跨国剧目的创作合作推广项目。周晓枫称,她是“出道早但发育缓慢”的作家,她的散文不知道是因为风格还是翻译难度,转化起来比较吃力。“如果没有北京市文联的IP扶持计划,这些作品翻译到国外会非常少,可以说我是一个受益者。”
周晓枫认为,童话对于她来说就是一次出发、一次行进。“我未必如别人行走得那么远,我只能把根系扎得更深。愿文学之花的每根枝条生长的每一寸、每一次开花都用尽努力——这就是我的行走方式。”
文/本报记者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