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旅游“科技范儿”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 靓

暑期,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的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迎来旅游高峰,市民游客不仅在这里游览田园风光、体验乡趣乡俗,更慕名而来领略超大南瓜的神奇,尽享农业科技的魅力。

图片
胡小朋与魏文龙测量太空南瓜的直径。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 靓 摄

“这南瓜究竟有多大?”

胡小朋神秘地笑着说:“走,带你去瞧瞧。”

胡小朋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00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站长,常年来,他与站员秉持为民的目标、科技的属性、特派的特色,深入田间地头,引进优良品种,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科普宣讲和实用技术培训。一个电话、一声招呼,只要农牧民有需要,他们便会立马入户提供服务保障。他们是农牧民眼中的“田专家、土秀才”,更是“致富能手”,为广袤的乡村大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跟随胡小朋探访千紫缘太空南瓜种植大棚,眼前黄澄澄、大个头的太空南瓜令人大开眼界。“太空南瓜通过航天搭载、空间诱变、生物技术、农业育种技术等集成创新培育而成,颜色鲜艳、营养丰富,是观赏与食用的佳品。”话音未落,只见胡小朋已经一头扎进温室大棚的南瓜地里。

“上周过来,发现叶片上有白色粉末,经过诊断,确定感染了白粉病。我们立马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治措施,科学用药。这周来检查一下防治效果。”胡小朋使用手持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片表面和背面,时不时和另一位随行的科技特派员魏文龙以及大棚管理员交流此次科学有效的防治经验和做法。

图片
胡小朋与省外农业技术专家在田间查看辣椒长势。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 靓 摄

千紫缘两个太空南瓜种植大棚,近10个大南瓜,胡小朋和魏文龙挨个查看它们的长势、色泽、品相,每查完一个,便拿出卷尺测量大南瓜的直径和周长。“最大的南瓜直径达到70厘米,小一点的直径也有58厘米了。今年的南瓜差不多长到140多斤,等大南瓜再成熟一些,就可以搬出去向大家展示了。”

本以为观赏类的太空植物会难以照护,殊不知,采摘类的农产品更需要付出心血。“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十分保活才保险。这些番茄、黄瓜、辣椒、火焰参不仅长在温室大棚里,更长在我心里。”胡小朋操着一口接地气的陕普话,朴实地絮叨着他对千紫缘的牵挂。

“夏末初秋是病虫害的高发期,要做好防治与管理,增强番茄的抗病能力;得赶紧给辣椒整枝打杈了,不然会影响后期产量……”胡小朋和魏文龙钻完番茄棚又钻黄瓜棚,最后又到辣椒地,对根、茎、叶、花、果实全株进行目测、分析、判断、指导,并督促大棚管理员做好田间管理。

“提高采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和技术革新。我们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对农产品的光温调控、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等各个环节开展科技服务,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采摘的农产品品质好、口感佳、收益高。”胡小朋说。

千紫缘作为航天蔬菜科技创新示范区,已建成田园观赏区、乡趣体验区、种植示范区、科普教育区以及青海首个太空植物博览园,形成集“现代农业、科研应用、文化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科技生态绿色乐园。为发展壮大千紫缘特色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湟中区00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023年建成了青海省湟中区千紫缘农业科技小院,是青海省首批认定的科技小院。

千紫缘农业科技小院搭建起合作交流的桥梁,通过农业技术指导、人才培训、技术品种引进、科技成果转换等方式,精准对接千紫缘所需,让更多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在千紫缘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前几年,我们种了一棚小甜瓜,由于不了解农业技术,不知道叶片感染白粉病,如果不及时科学防治,会迅速传播并覆盖整个温棚,最后导致甜瓜颗粒无收。自从有了科技小院,我们对建设田园综合体越来越有底气。”青海千紫缘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鹏说:“胡老师每周都过来,宣传科技政策、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转化成生产效能,赋能千紫缘农业科技品牌提档升级。”

图片
胡小朋与大家交流绿色防治的经验和做法。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 靓 摄

“接下来,我们将在千紫缘引进灵芝种植。灵芝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还可以作为盆景用来观赏,备受市场青睐。”胡小朋充满信心:“千紫缘农业科技小院积极开展特色作物航天育种、优新品种引种、特色蔬菜现代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创新乡土人才培育模式,以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千紫缘乡村旅游‘腾飞’。”

近年来,青海省科技厅精准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体部署和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大要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创新科技特派员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着力打造“政府引导、市场驱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青海科技特派员工作升级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苗希春表示:“青海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稳定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乡土人才培养、研究生培训基地等功能,建成对地域特色产业示范引领作用明显、乡村科技人员培养成效显著,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科技小院。通过不断升级演进,增强服务效能,拓宽服务范围,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不断激发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产业带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编辑:韩丽萍;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