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鹏:智媒体环境下,更要坚持转作风改文风

关注我们





摘要

文风的背后是作风。脚下有泥土,新闻才会冒热气。智媒体环境下,依然只有坚持俯下身、沉下心,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转作风驱动改文风,才能持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的作品。



改文风,是个老课题,也是个新问题。说它是老课题,在于我们一直不停地倡导,需要常改常新;说它是新问题,在于时代变了,我们正面临大挑战。
近两年,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发展越来越快。智媒体环境下,记者该怎么写稿,又该呈现什么样的文风?笔者的认识是,当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候,那些越来越像机器的人将无路可走,那些越来越像机器的文风也将无法立足。
好作风决定好文风  
讨论文风问题,不能只是研究文字和话语表达层面的问题,文风的背后是作风。
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同志就将新闻文风上升到与党的作风并行的高度,于1942年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人们可以从文风判断出党的作风,改文风先要转作风,这是主流媒体必须厘清的重要命题。
作风严,文风短。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此后通过整风运动,树立了联系群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文风。
党的十八大后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从严从实改进工作作风,对改进新闻报道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为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营造了良好的制度氛围。要形成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文风,采编人员必须从严要求自己,不断增强提炼思想、凝炼内容、锤炼文字的能力。
作风实,文风实。马克思曾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新闻报道的过程,是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有没有实实在在地深入采访、深入研究,决定着能否掌握最全面的事实和材料,也决定着新闻报道能否真正展现真相,能否产生预期影响。
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问世后,引发广泛关注。这是他历时32天、步行700多公里,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实地考察后得出的报告。如果关在屋里,或者到一两个地方蜻蜓点水,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著作的。
作风深,文风新。文风是干瘪还是清新、是空洞还是鲜活,与记者有没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直接相关。言之有物、话语生动、“带着露珠”的内容一定来自记者对民声的热情关注和仔细倾听,来自对民众疾苦的感同身受。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要“打掉官风,实事求是,同人民打成一片,尽可能地纠正一切工作上、作风上、制度上的缺点和错误”。同人民打成一片,就是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谈与群众切身相关的事情。只有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摆好“龙门阵”,摆全柴米油盐,才能收获带泥土气息的语言,使正面宣传更有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
作风飘,文风空。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文风体现作风》中指出,“最要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文,那种‘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都要防止和克服。”这些不良文风的背后,反映的是不良作风。
我们现在的一些报道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记者还是习惯于泡会场、抄文件、拼材料,用抄写文件代替访谈解读,用微信交流代替深入对话,用鼠标点击代替双脚跑动,报道内容自然模式化、空洞化。
好文风要靠走得好
文风好不好,功夫在文外。记者心中有没有群众、到没到一线、采访深不深入、问题吃得透不透,直接决定着报道文风短、实、新还是长、空、假。智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路在何方?答案是在机器之外,在脚下,在路上。只有始终坚持俯下身、沉下心,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转作风驱动改文风,才能持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的作品。
多踩“泥巴路”。脚下有泥土,新闻才会冒热气。改文风就要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要多跑农村,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中,在基层群众中挖掘丰富的新闻素材,用群众心声让报道耳目一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雅安汉源县古路村爆红网络。四川日报全媒体(以下简称“川报全媒体”)将其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典型案例予以剖析,怎么报道、怎么切入?川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古路村深入采访4天,体验山间步道和农家乐,与村干部、村民座谈,弄清了古路村爆红不只是因为有极具体验感的攀登道路,还有当地早就在布局的农旅融合产业。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一些村民对爆红有不同态度,对能否“长红”和“流量转化留量”存有疑虑,记者就此采写了《努力接住“泼天富贵”》《“流量”如何变“留量”》等报道,在国内媒体对古路村的报道中最早呈现多元角度。如果不去村里,没有深入观察,就不可能抓到这样的“活鱼”。
勤走调研路。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报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也是转作风改文风的重要法宝。
2022年,为充分反映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下四川村庄的变化,川报全媒体记者前往四川雅安市荥经县万年村,以蹲点调研的形式,每月抵近观察、记录这座村庄的发展密码,形成12篇“乡村振兴蹲点记”系列报道。当年2月,调研组抢抓在外地万年村人回村过年这一契机,组织了一次“围炉夜话”,召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村民一起为万年村的发展献计献策;报道《“围炉夜话”:万年村的背水一战》,从现场第一视角出发,用细节说话、用事实说话、用情感说话,使报道既充满张力,又接地气聚人气。
冲向艰险路。抵达现场始终是主流媒体的核心能力。在突发事件中要不避艰险,第一时间到达核心现场,以新闻真实为第一要求,为公众提供一手信息,挖掘温暖人心的故事,采写直抵人心的作品,凝聚战胜困难的力量。
今年7月20日,四川雅安汉源县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川报全媒体采访组克服重重困难,冲进第一现场,抢抓到《坐挖掘机挖斗过河 翻山合力救出伤者》《直击新华村大转移,救援人员在陡坡上搭起“人形阶梯”》等极具冲击力的现场文字和画面。
夯实专业路。全媒体时代,做全媒型记者与专家型记者并不矛盾。编辑记者必须强化专业主义作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尤其是在主流媒体转型打造智库型媒体的过程中,更要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专家型编辑记者。
以四川日报稿件《竞速智能网联下半场,四川能否从“追赶”到“领跑”?》为例。记者为了深入调研四川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对省内外41家行业协会和企业、主管部门及研究机构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在查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深入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路径,为相关地方和部门积极抢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力争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决策参考。
硬道理更需软表达
有了扎实作风、深入调研、鲜活素材,改文风还要尊重规律、创新表达。好的文风要尊重新闻传播基本规律,不能把新闻写成公文,不说脱离实际的话,不说故作高深的话;多说百姓的话,多说实际的话,多说通俗直白的话,让老百姓爱听爱看。
说深入浅出的话。把硬道理说软,把大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是主流媒体必须掌握的“翻译能力”。川报全媒体注重理论产品报道创新,用小切口讲大话题,用通俗话语讲专业观点。如川观新闻理论学习融媒产品《一起学习吧!》,通过“原创视频+深度理论文章”形式,以真实人物和生动故事切入,反响热烈;重磅理论融媒产品《中国式现代化100问》,以创新问答形式对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进行解读,让文字和视频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提升传播效果,全网阅读量超2亿。
说百姓能听懂的话。改文风,就要多运用百姓鲜活语言,多写家常话、直白话、简短话。以四川日报稿件《为大坝保温 这“被子”和足球场一样大》为例。作为一篇介绍雅江县两河口水电站大坝心墙建设工艺的稿件,需要将大量专业术语进行浅显易懂的转化。记者采用类比手法,比如给大坝心墙盖“被子”,“被子”面积近7000平方米,约有一个国际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总重量近10吨,需要装载机拉50趟,才能拉到工地……将工程语言转化为大家一看就懂的话语。
说有趣易读的话。把严肃的新闻写得有趣、有味,是改进文风、增强报道感染力和传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话语表达的重要路径。以川报全媒体报道《一度水电的奇幻零碳旅程》为例,这是一篇写“双碳”目标之下四川水电如何发挥作用的探访通讯。按照惯例,记者会描写现场、采访相关人员、穿插数据,但在这篇稿件中,记者打破固有思维定式,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将一度水电拟人化,讲述“从大江大河的一滴水到火锅店的电磁炉供电”这样一个奇幻旅行故事,通过创新化表达将枯燥晦涩的发电过程变得有趣易读。
说年轻态的话。党报应该是永远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主流媒体。改文风,要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推动主流化内容的年轻态表达,适应年轻群体尤其是Z世代的话语表达方式,积极运用网络传播要素,使用“网言网语”来进行主旋律报道,从而对网民进行更有效的舆论引导。2021年3月,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发布,川观新闻客户端推出创意融媒产品《我怎么这么好看》,采用改编歌曲形式,融入动漫、电音等元素,把严肃的文博内容掰开揉碎,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和观看体验,成为爆款内容。
改文风不是一阵风,需要持之以恒。智媒体环境下,更要持续塑造转作风改文风的团队文化,以此夯实新闻人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要坚持蹲点文化,推动团队将走基层深入调研和蹲点调研作为常态;川报全媒体编委会带头,每位编委每年都需选择一个主题持续蹲点调研。比如要坚持轮岗文化,推动记者不断到基层岗位轮岗工作,川报全媒体记者进入报社后,必须轮流到市州记者站驻站2年。比如要鲜明考核文化,在稿分评定、月度新闻奖评选等方面,向深入走转改的作品倾斜。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转作风改文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作者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日报社总编辑)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4年9月(上)。
责任编辑:武艳珍
新媒体编辑:喻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