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升曙光|2分零7秒,和“刻在血脉里的旋律”

2分零7秒,可以做些什么?

国旗护旗队齐步走到国旗杆基座,升旗手振臂一挥,国旗自底端升至30米高的旗杆顶部,时间是2分零7秒。

太阳露出地平线,升至与地平线相切,时间也是2分零7秒。

清晨,伴随着第一缕阳光,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开启了新的一天。

图片

2023年10月1日,30.2万市民游客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庆祝新中国74周年华诞。摄/北京日报记者 潘之望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升降国旗仪式历经多次大变革,从1人升旗壮大至如今96人的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

而五星红旗始终在天安门广场中央迎风飘扬,见证了新中国75年来风云激荡的光辉岁月,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如今,看升旗依旧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仪式感。每个黎明,数以万计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提前守候在这里,一起等待国旗升起,在一场庄严的仪式中,抒发着满腔的民族自豪感。

“一人升旗”

如今或许少有人知道,最早承担升旗任务的是电工师傅。

由于国旗杆下的升旗系统为电动装置,开国大典第二天,设计其电力系统的北京供电局就开始负责日常升降国旗的任务。

后来近26年里,电工胡其俊成了天安门广场上唯一的升旗手。没有国歌伴奏,没有群众围观,他一个人完成了升旗的工作。

1976年,“一人升旗”结束了,接替他的是北京卫戍区的警卫战士,旗手人数由过去的一人改为两人。

也是在那一年,五星红旗开始每天在天安门广场中央迎风飘扬。两名卫戍部队的战士一人扛旗,一人护旗,并肩而行。通过天安门前的斑马线时,还要给穿梭的汽车和自行车让道。

等太阳快落山了,就按动电钮降下国旗,把国旗扛回来,放在驻地的房檐下。

那时候,升旗依旧没有隆重的仪式,不奏国歌,升降国旗的时间也不固定,距离组建起如今广为人知的“国旗班”还有6年。

国旗班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担负天安门广场升降和守卫国旗任务,自此天安门广场开始有了“国旗班”。

彼时,天安门国旗班第一任班长董立敢提出,应该有一个神圣庄严的升旗仪式来表达亿万人民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很快,经上级批准,旗手人数由原来的2人升至3人,还按照北京天文台编拟了一个升降国旗时刻表。

新的升旗仪式始于1983年2月1日。中间一名旗手扛旗,两侧各有护旗手,三人都腰扎武装带。庄严与神圣的仪式感开始吸引普通民众驻足。

图片

1983年,“国旗班”战士穿梭于天安门广场,引发市民围观,人们逐渐开始驻足观看“升降旗仪式”。图源:北京日报

1986年元旦起,中央电视台将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作为新闻联播的片头向全国播放,时间长达一年。或许从这时开始,前往天安门广场亲眼目睹升旗仪式,成为无数国人的心中愿望。

随着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颁布,国旗升降仪式的改革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8年后,经国务院批准,这支3人的队伍增长到了36人。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国旗基座与升旗仪式。

撤掉国旗杆四周封闭的栅栏后,战士们不用再翻越栏杆了。基座被改建为平面三层,内层是边长6米、高45厘米的汉白玉平台,基座中心是30米高的银灰色国旗杆。

图片

1991年5月1日,掌旗员肩扛五星红旗,在护旗兵护卫下正步走向天安门广场。摄/北京日报记者 张风

1991年5月1日清晨,一支由36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官兵和60名武警军乐队官兵组成的橄榄绿方队,在《歌唱祖国》的军乐声中,从天安门城楼中间门洞出发,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正步行进至国旗杆基座,横看成列,纵看成行。

138步,是战士们从金水桥走到国旗杆下的步数,每一步都是75厘米。

4分钟后,擎旗手将一面宽3.3米、长5米的特大号国旗交给升旗手。军乐队奏响国歌,升旗手按动电钮,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缓缓上升。2分零7秒后,国旗飘扬在旗杆顶端,在初升的红日下熠熠生辉。

这是继1949年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共和国国旗后,最为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那日,上万名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此后27年,风霜雨雪,严寒酷暑都未曾阻挡过这支队伍的脚步。每月逢1日、11日、21日,军乐队队员在升旗现场演奏国歌,平日则播放国歌录音。

精准的步数与时刻是仪式庄重的保证,而落到每一位战士头上,则是需要不计其数的训练才得以形成的肌肉记忆。

一位护卫队老兵曾说,要从一名普通军人到一名合格的升旗手起码要脱几层皮。

顶着风练站立,迎着太阳练不眨眼,甚至还把蚂蚁捉来放在脸上练面部表情不变形。夜晚睡觉时不枕枕头,要求四肢平展,仰卧而眠,不能侧卧和俯卧,这些共同构成了新兵训练的日常。

6200余次升降旗任务,零失误,这是“共和国第一升旗手”高红甫2015年退伍时的“战绩”。

2004年7月,高红甫接过了升旗手的“接力棒”。如何在国歌奏响的瞬间,迅速将17平方米的国旗向空中撒出一个扇形?又要如何在国旗降至杆底的一刹那,迅速将其收拢成一个锥形?高红甫有自己的秘诀。

为了练撒旗,他拿着3公斤的哑铃练臂力,一练就是一整天。为了练收旗,他手掌外侧将国旗一把把砍在旗杆上,与旗杆硬碰硬发出“嗒嗒”的响声。肌肉记忆总是伴随着肉体的疼痛,白手套烂了一副又一副,成片的血泡结痂脱落。

“人旗合一”是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话,一整套升旗动作要在30秒内完成,一气呵成。“不能融在一起,旗就不听你的。”

仪式感

2018年1月1日清晨,近10万群众静候在天安门广场,即将在他们眼前呈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担负升降国旗的任务后,举行的首次升旗仪式。

7时32分,升旗号角划破长空,升旗仪式正式开始。

36人的队伍成长到了96人。96名解放军仪仗队队员组成的护旗编队,从城楼中间券门走上金水桥,30名礼兵肃立两侧迎接国旗。

图片

2018年1月1日7时36分,天安门广场迎来新年首个升旗仪式,迎着清晨的曙光,首次担任升旗任务的解放军仪仗队升旗手将五星红旗高高抛起。摄/北京日报记者 和冠欣

依旧是4分钟后,伴随着解放军军乐团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展开,与喷薄的朝阳一同升起。

升级后的升旗仪式,除了每月第一天为96名护旗队员,平日也增至66名,护旗队动作,升旗时长,军乐团出场和演奏位置等多个细节也做出了同步调整,还在每月首日增加了号手和礼兵的迎旗环节。

威武雄壮的气势,庄重威严的气氛,都彰显着中国人民阔步新征程的自信豪迈。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看升旗视作一项必“打卡”项目。如何预约,如何占据前排的位置,如何快速通过安检,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于是,由个人经历浓缩成的不同版本的攻略,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传播开去。

凌晨3点刚过,最早通过安检通道的人就开始在天安门广场上“百米冲刺”,因为奔跑速度决定了最终能站在哪里看升旗。

找好位置后,最后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等待。看着天安门上空,从乌黑逐渐变淡,透出了克莱因蓝,再变淡成了天蓝,最后透出日出前的一抹粉色,三军仪仗队走出来了!

迈过长安街,他们踢着正步,齐刷刷地向升旗台走去。后排的年轻家长总会把自家孩子扛在肩头,让他们在更开阔的视野里,看着国旗升起。

几乎每个亲历升旗仪式现场的人都会想起唱国歌。只要伴奏响起,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唱起来,毕竟这46秒是刻在血脉里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