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英国专家称西方应感谢中国推动其经济复苏,而非无端抹黑

近日,英国资深经济专家安东尼·罗利在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上刊载了一篇文章,该文章的标题就是:西方应感谢中国推动其经济增长,并借鉴中国经验,而不是无端抹黑。
图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美国和欧洲自称“愈发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并未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表示感谢,反而采取了更多制裁和打压的措施。
专家称,这一现象不仅仅暴露了西方在面对竞争时的脆弱性,也反映了他们在政策转变上的矛盾。
中国的崛起引发西方对市场调控的重新思考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一直以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为荣,将私人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成就不断扩大,西方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不足以应对当前全球竞争的复杂性。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帮助了许多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也让西方国家看到了其自身基础设施老旧的问题,促使他们开始反思如何更好地规划经济发展。
图片
美国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通过政府补贴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电动车领域。而这一政策正是因为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快速发展,迫使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其产业政策。
与此同时,欧洲也不甘落后,提出了欧盟范围内的“工业政策”,通过国家资金支持私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这些举措清楚地表明,西方国家开始逐步采纳中国的某些成功经验,尽管他们对中国的抹黑不减。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奉行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模式,认为私人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推动力。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复杂化和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仅依靠私人资本难以解决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的资金短缺问题。
例如,前意大利总理马里奥·德拉吉在其近期发布的欧洲竞争力报告中,直言欧洲需要每年7500亿至8000亿欧元的资金,才能实现其已确定的发展目标,而这些资金几乎不可能全部依赖私人资本。
这一报告不仅反映了欧洲在应对全球竞争中的迫切需求,也让人看到了西方开始接受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曾经被西方视为社会主义特征的国家主导调控手段,如今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逐渐成为西方政策的一部分。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在学习中国的经验,承认政府资金和规划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
尽管西方对中国的批评不断,甚至在讨论是否取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中国的崛起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其经济模式。
图片
中国不仅通过“一带一路”帮助了全球多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在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成为西方的重要竞争对手。这种竞争带来的压力,实际上为西方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他们加快改革步伐。
美国和欧洲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基础设施老旧、教育系统落后等问题时,逐渐意识到,私人资本无法独自承担这些重任,政府的干预和资金支持不可避免。
而中国的成功经验让西方看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促使他们调整策略,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地规划经济未来。
无论西方如何对中国抹黑,他们正在以一种“口是心非”的方式,默默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通过政府干预支持关键产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西方国家逐渐明白,市场经济并非一切,国家政策和资本的合理配置同样重要。
西方的困境与中国模式的启示
尽管西方国家表面上仍在坚持“自由市场”的旗帜,但事实已经表明,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他们开始采纳中国的成功经验模式。
然而,西方与中国的关键区别在于政策的执行力和方向。中国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建立了国家主导的长远规划,而西方则是在危机中被动调整。这种差异导致了西方在追赶中国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境与挑战。
图片
西方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长久以来,西方一直视国家干预为一种负担,认为政府的过多介入会抑制创新和竞争。
然而,事实证明,过于依赖市场自由,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可能导致国家失去对关键领域的控制。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西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美国和欧洲,老旧的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但由于长期依赖私人资本,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显得严重不足。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迅速改善了国内的交通、能源等关键领域,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现实使得西方不得不重新审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长远规划和灵活政策的基础上。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使其更加符合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国家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政策引导,确保经济发展方向的稳定性。
西方国家虽然也在学习中国模式,但往往面临内部政治的掣肘。例如,美国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政策变动频繁,长期的可持续性仍然存疑。
相反,中国的政策相对稳定,得以在长时间内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这种稳定性使得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优势,特别是在高科技、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领域。
当前全球面临的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影响、贫富差距扩大等,要求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复苏。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内部分歧以及政治上的不稳定,难以在全球问题上采取有效的行动。
图片
此外,西方国家的内部矛盾加剧了其应对全球挑战的难度。以欧洲为例,欧盟内部的财政政策分歧和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使得其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而中国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实施,从而在全球问题上更具行动力。这一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尤为明显。中国不仅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还通过大规模投资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中国的成功经验逐渐被西方认可,但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误解依然存在。他们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认为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会削弱西方的全球主导地位。这种思维使得西方采取了更为对抗的态度,而非合作共赢的模式。
实际上,中国的崛起并非零和游戏,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中国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促进全球合作,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合作。
未来,西方与中国之间的合作机会仍然巨大。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中,双方可以通过技术交流、政策协调等方式,找到更多的合作点。
稍作小结
英国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对西方国家不仅是一个警醒,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对中国模式的学习,西方逐渐认识到,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当前复杂的全球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虽然西方国家在短期内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但只要能够有效地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调整其发展模式,依然可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图片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西方的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只有通过合作与交流,全球经济才能在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