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的她们

全文2798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讲述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故事,展现了她在艰苦环境中为贫困女孩争取受教育权利的努力。

02张桂梅在剧中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以及对贫困女孩的深切关爱。

03然而,张桂梅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资金紧张、教育资源不足等。

04通过女孩子们的努力和奋斗,她们逐渐改变了命运,展现了女性的力量。

05《山花烂漫时》以真实感人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信息,鼓舞了观众为改变贫困女孩的命运而努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讲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故事的《山花烂漫时》播出了,前几集有个情节,为了推进办学的事,张桂梅和记者朋友带县里的教育工作负责人去小摊吃饭,小摊上一个小学女生在帮工,她一有空就停下来写作业,可是父母早就不再让她上学,说女娃会认字就行。
见此情景,记者忍不住流泪,负责人坐立难安,张桂梅的反应却不是我想像中的痛心疾首。她是最平静的那个,叹了口气说这样的学生他们那到处都是。

图片

她的心疼中带着一股浓郁的烦躁,众人都在同情小女孩时,只有她大声喝斥了一直喊女孩跑堂的女孩父亲。
这个小小的片段让我感叹主创们的准确性,在许多具有冲击力的情节中,张桂梅的表现都是“麻木”的。她去村里家访,路过从前的学生家,那女孩不大的年纪,脚边两个孩子,背上一个,肚子里又怀一个,只因婆婆说还想再生个男娃娃。张桂梅连说点什么的欲望都没有,直接走了。

图片

她的沉默比激动耐人寻味。剧里有许多比她更沉默的人——村头的老人们、死猪一样醉倒在猪圈的男人、啃着苹果看辛劳的姐姐被父亲殴打的弟弟……

图片

有个穿红嫁衣的年轻女人不知道什么原因疯了,当着她的面,媒婆带着迎亲队吹吹打打来接14岁的女孩去结婚。只有这个疯女人想嫁,可是没人理她。

图片

张桂梅的“麻木”和这些人产生于同样的原因:司空见惯。但他们去往了不同的方向。剧里她很少流泪,却经常吵架骂人,愤怒又有劲,像个炮仗。
她不曾以俯视者的姿态来看这些女孩的苦难,总干“置身事内”的“傻事”——山里的父亲把女儿捆起来嫁人,她会翻墙冲进去给他一个头锤;对方要卖断女儿,她便写欠条自己买下,让女孩去读书。

图片

看剧之前我对张桂梅的印象来自新闻,是严肃的、悲悯的、崇高的。这样一个“圣人”般的形象要进入电视剧,说实话很不看好,容易拍得像样板片,或者悬浮敷衍,或者苦情过头,令观众压力山大。好在都没有,《山花烂漫时》我追到最新,每看一集都对张桂梅多一分喜欢,她干的事固然伟大,为人也实在亲切,像我身边敢想敢干的朋友。
剧里的她既不严肃也不古板,是个机灵的硬茬,能屈能伸。前期为了给女高筹钱,她见企业家便“化缘”,拍马屁戴高帽的小词一套一套的,直到她“图穷匕见”,身经百战的大老板都露出一副“简直不敢相信这人是老师”的震惊脸。

图片图片

被她盯上的“大鱼”都别想脱钩。一个房地产商在酒桌上长完脸后赖账,她蹲不到人,硬是追到人公司楼盘的开幕式上,拿出锦旗当着记者面将对方一顿猛夸。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她还懂得用新闻价值置换,钱很快就到位了。
她特别擅长将一切资源利用起来,给她10分的牌,她能打出100分的效果。去昆明招老师,女高的摊位无人问津,她把县教育局长忽悠来当吉祥物,让她能“狐假虎威”。

图片

学校运营一段时间后,骨干教师姚小山打算辞职,她盘算自己没法给对方加待遇,马上设了一个“年级组长”的职位强行安上,希望能在情绪价值上补一补。“狡猾”的嘴脸时常是艰苦中的笑点。
这个张桂梅没那么“伟光正”,做事灵活多变,甚至有不少缺陷。比如情商低不会做人,经常想起什么就大半夜把领导薅起来。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每次事一办成就把领导甩在原地跑了,副县长和教育局长要不是了解和佩服她的为人,恐怕得天天躲着她走。
不好相处,老师们都怕她,背地里说她是“华坪第一狠人”,喝醉了叫她“张扒皮”。

图片

张桂梅一心专注学生,确实对老师们“压榨”得有点狠,老师们既要教书又管生活,待遇低压力大,中途有几个离开了,弹幕也都表示理解。不过后面张桂梅会进行反省,也做出了改变。
“去神化”的张桂梅,反而让这个故事充满力量。她不是什么天选之人,不是完人也没背景,辛辛苦苦攒起来的女高差点被别人“摘果子”空降校长。她那么普通,唯一的金手指只有那股不好惹又不服输的劲儿。
看新闻时,以为她最难的路是从华坪走到北京,看了剧才知道,一篇闻名全国的报道只是十万八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女高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刻着“难”字。当张桂梅带着辛辛苦苦招来的老师们走进学校,说到家了,眼前只有一幢空空如也的教学楼和几个土坡坡。

图片

经费不够,女高只能盖在当地重点高中南中旁边的空地,和南中共用厕所和食堂。就这还得归功于张桂梅的机智,否则根本拿不到独立建校的批准。
选址、建校、招兵买马、筹备粮草,关关难过。招生更是不易,山里的女孩以为山外是另一座山,从不知道自己有另外的活法,等着她们贡献价值的亲人、等着她们做老婆的男人,也都不愿意她们有另外的活法。新老师们进山招生的第一天就发现这里的人听到张桂梅的名字非常抵触,张桂梅对原因心知肚明。

图片

为了将女孩们“抢救”出大山,女高不能收学杂费,还得发生活费,财务压力巨大。县里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张桂梅一度天天奔波在“化缘”的路上。
剧中张桂梅有两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流泪。一次是经济最困难时,卖豆花的大姐偷偷在碗底压了三十块钱,怕她不收,推上车就跑。张桂梅常在这个路边摊吃豆花,一个个给有可能捐款的人打电话,一次次被拒绝。同她共情的是最底层的劳动者。

图片图片

另一次是学校财务问题最终解决,女高终于没有生存之忧,她和教导主任在办公室里拍着大腿又哭又笑,排山倒海的激动与喜悦不亚于奥运会上摘金。我感觉她其实是懵的,没有完全的信心自己能走到这一步,但不顾一切往前走,就是走到了。

图片

张桂梅强大也弱小,她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时刻,也碰了很多壁。她向企业家化缘时,那些男老板总是敷衍她、躲避她,还灌她酒,她咬牙喝下要到了捐款。
南中食堂准备的饭菜不够,女孩们到得晚什么也吃不上,南中的男校长表示自己学校的男孩长身体吃得多没办法,张桂梅只得让女孩们起更早去排队。

图片

这部剧没有回避在贫困地区办一所“女”高最根本的难处——是被忽视的需求,被歧视的女孩,是难以共情的另一性别,是辍学的未成年女孩被性骚扰,男警察也先指责在洗脚城打工的她。当然有例外,比如一直为女高劳心劳力的副县长和教育局长、任劳任怨的老师们……但大多数时候,张桂梅都要独自面临开辟者的艰辛。
在一些关键节点让张桂梅有信念走下去的,是女记者、女老板、甚至洗脚城的女孩们。她们的力量虽小,却能一点点汇聚,汇聚成女高,再由张桂梅传递给女高的孩子们。

图片

剧里这些孩子的苦学还没有出成绩,但我早就为另一种“成绩”而高兴——
蔡桂芝改良了张桂梅制作的作息表,女孩们错峰洗漱,分组帮别的宿舍打饭,在不牺牲睡眠的情况下成功让每个人吃上了饭。第一次吃饱饭的姑娘高兴得躺在床上掉眼泪,说希望一直过这样的日子。我猜她们在家里也吃不饱,但吃饱一次她们就能知道,资源不会给女孩,不代表女孩不可以抢,吃饱就是比饿肚子好。

图片

曾经要把自己三万块卖了的谷雨,在复学又失学,体验了没知识没学历也没有前途的日子后,学会了张桂梅的执著和厚脸皮。为了重新得到回女高上学的机会,她搭了个窝棚赖在校门口,乐呵呵地把纸壳子叫“我家屋顶”,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小号的“不好惹”。

图片

女孩们过着天不亮就起床,学到深夜的生活,没有一个人抱怨。她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连学渣柳细莺都自告奋勇给失学一年的学霸谷雨讲题。她们也互相竞争,蔡桂芝和谷雨半夜偷偷爬起来做题在楼道相遇,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相视而笑的画面太美好了。
为她们揪心和激动,也为她们高兴,在那么小的年龄,她们就学到了最珍贵的东西——认知——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无论我是何种性别,都拥有掌握自己人生的权利和奔向未来的自由。一座女高可以拔地而起,又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当她们知道山外不是另一座山的时候,她们就拥有了走出大山的力量。
看过《山花烂漫时》后我去看资料,发现大多数情节有据可考,编剧很用心,不少台词出自采访原话,这个可爱的张桂梅不是为了摆脱沉重编造的,而是她本来如此。你看,张桂梅不是什么遥远的苦行僧,她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她能做到的事,我们努努力未必不能做一点。不需要等待一个特别伟大的救世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开天辟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