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院士:台风提醒我们,打造韧性城市,上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连日来,上海连续遭遇台风,贝碧嘉、普拉桑让上海的一些建筑墙面脱落、空调外机坠落、居民家中漏雨、城市道路积水……

“台风提醒我们,城市的韧性发展很重要。”9月19日,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以“科技视角下的城市更新”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表示,上海在全国首先提出韧性城市发展的目标,但打造韧性城市,上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什么是韧性城市

在郑时龄的解读中,韧性城市是可再生能源的城市,也是碳中和的城市、生态的城市、智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城市。

在这场台风中,一些高层建筑出现墙面脱落,一些小区的空调外机纷纷掉落,险情不断。“打造韧性城市,上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郑时龄说:“我们中国平均每4万个人才有一个建筑师,而美国、英国大概平均每2000多人就有一个建筑师,意大利平均每400多人就有一个建筑师……,所以我们建筑师还太少,设计的活儿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风貌

我们碰到很多老城厢的方案,虽然按照原来的机理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既不新也不旧,这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保护?”

古老的建筑,印刻着城市的记忆。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风貌的重要性早已形成共识,但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风貌?如何甄别具有标本价值的历史建筑?如何在风貌保护过程中避免建造“假古董”?如何创造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建筑?是不是恢复红砖和青砖就是我们需要的风貌?

郑时龄坦言:“很多事情还需要再思考。”

保护历史风貌,不能只保护它的“一张外皮”,仅仅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也应考虑居住其间的人。老城厢居住条件比较差,交通、生活设施都面临很多问题,但是老城厢又是历史风貌保护区,该如何改造?

“城市建设到现在,马路越来越高,外滩马路垫高了差不多60公分,南京路、淮海路都是这样,居民区变成了低洼地,雨季时水排不出去。如果是木头式的建筑,木头会腐烂、砖墙会风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城市更新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郑时龄如是说。

建筑要更新,人的认识和实践也要更新

城市更新不只是建筑的更新,也是人的更新。

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经时代更迭,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绘出的蓝图中,2035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个目标在上海有些地区已经是如此,但是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我们比较强调硬件的更新,对于市民的素质、生活方式、理念的更新提得比较少。”郑时龄表示,城市更新涉及物质性的更新,还有非物质性的更新,也有市民素质和理念、生活方式的更新。

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创办于2003年,旨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在科技社团和科技工作者的精心组织下,已成为上海科技界规模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次年会采用“1+8+2”模式,即由1个主论坛(主题报告+圆桌会议)、8个平行论坛、2个专题活动组成,通过会、赛、展多种形式,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成果、解决技术问题、勾画城市更新与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