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24北京文化论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发展”专业沙龙圆满举办

“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中强调:“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9月2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承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发展”专业沙龙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沙龙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立华主持,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统战部部长姜国华出席并致辞。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才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范文仲,以及国内外从事文化传播与国际文化交流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社会公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及学习时报、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网站70余人参会。
图片
沙龙现场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统战部部长姜国华开场致辞,代表承办方对与会的领导、嘉宾、海内外学者和媒体等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响应“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旨在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文明交流互鉴需要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作为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学在传承文脉、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方面久久为功,还始终葆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努力搭建多元文明互鉴之桥。本场沙龙为专家学者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探讨引领文化潮流的历史渊源,思考文化交流推动和平和谐的不竭动力,为推动全人类的和平发展进步贡献更多智慧之光。
图片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统战部部长姜国华致辞
图片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立华主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厄瓜多尔交通和公共工程部原部长、北京语言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埃克多尔·比亚格兰·西佩达(Hector Enrique Villagran Cepeda),挪威奥斯陆大学政治学系荣休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汤姆·克里斯滕森(Tom Christensen),外交学院院长教授王帆,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程乐松,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琴知雅(Keum Jia),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教授马场公彦(Baba Kimihiko),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胡继平,8位与会嘉宾围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发展”这一主题,从历史学、哲学、语言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视野,共同研讨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深入交流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的不同路径。
图片
沙龙上半场嘉宾讨论
上半场讨论从历史的角度畅谈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发展。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以《同一个世界、多样的文明》为主题,从多样性是文明的基本特征、文明的多样性面对挑战、文明的回归以及21世纪新时代文明共存、人类共荣等四个方面作了精彩发言。他追溯了远古时期四大文明发源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地区、黄河长江流域在文明源头的多样性;分析了不同时期东方和西方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他认为,21世纪是一个新的世纪,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世界才能永葆和平。
图片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
厄瓜多尔交通和公共工程部原部长、北京语言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埃克多尔·比亚格兰·西佩达(Hector Enrique Villagran Cepeda)围绕《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文明对话》主题,介绍了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文明基因来源和不同文明融合的历史,以及中华文明对欧洲和世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认为即使距离遥远,文化和语言不同,不同文明之间也有相似之处,大家渴望共同努力,为一个和平繁荣的全球社会创造共同的命运。
图片
厄瓜多尔交通和公共工程部原部长、北京语言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埃克多尔·比亚格兰·西佩达(Hector Enrique Villagran Cepeda)
挪威奥斯陆大学政治学系荣休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汤姆·克里斯滕森(Tom Christensen)以《全球理念与国际学术交流》为题,从全球化世界的新制度理论、全球化世界的主要推动力量及影响和学术交流在全球化世界中的作用三个方面作了发言。他指出,国际学术交流在全球化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超越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上的一些分歧,使得全球学术界增进共同理解、实现互学互鉴。
图片
挪威奥斯陆大学政治学系荣休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汤姆·克里斯滕森(Tom Christensen)
外交学院院长、教授王帆以《观念差异对合作的影响》为题,解释了“同异之辩”“东西之别”等概念,指出不同国家之间的观念差异对合作的影响。通过求同化异、求同合异,可以减少这种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不同国家间的共同发展、互助共赢。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的借鉴,相互的包容,要有正确的文明观。
图片
外交学院院长、教授王帆
下半场讨论从文化着眼开展学术探讨。
图片
沙龙下半场嘉宾讨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程乐松以《文化差异的跨语际性与文明理解的深度》为题,探讨了文明交流的跨语际性。他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本身的差异并不仅仅代表语义上的差异,更重要是它所承载的文化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我们要敬畏历史,尊重理性,在文明与文化之间找到一种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协同感和共同责任。
图片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程乐松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琴知雅(Keum Jia)以《中韩汉籍交流的传统与特征》为题,重点关注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与朝鲜半岛的书籍交流史。双方的文化交流以古典书籍为媒介之一,尤以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为主。通过对这些古典文献的研究,可以从东亚的视角,对历史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她介绍了对收藏在韩国的汉文古籍进行考证、复原的研究和工作。
图片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琴知雅(Keum Jia)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教授马场公彦(Baba Kimihiko)对话的题目是《为建设新的东亚书籍之路——以平等、平衡的双向交流之路为目标》。他从中日书籍交流、中日知识交流、出版行业为建设东亚书籍之路的举措、民众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进行了发言。提倡平等、平衡的双向交流,建设新的东亚书籍之路。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教授马场公彦(Baba Kimihiko)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胡继平围绕《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发展与和平》一题发言。他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对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有重要意义。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能够虚心吸收接受其他的文明,是会促进它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从现实来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实际也是吸收不同的文化文明改变自己的一个过程。文明交流互鉴要保持它的开放性,相互学习,吸收对方的优秀思想,才能够达到我们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图片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胡继平
沙龙对话中,学者们围绕“如何超越文明等级观的历史和现实影响”“文明交流互鉴中如何保持各文明的自我认同”“各文明间交流互鉴中的同一与差异问题”“语言的不同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交流与探索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本次沙龙对话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文明倡议”思想研究阐述的一次学术交流研讨。在对话中,中国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受到与会人士的广泛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