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四季繁花似锦,木棉花、风铃花、紫荆花……一朵朵、一簇簇盛开在云山珠水间、盛放在湛蓝天空下。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正如花之根植于自然、绚丽多彩、彰显生机。在中国现存的千年古城中,广州是少见的拥山抱水的城市,自古有云山珠水、六脉通海、青山入城的城市意象。2000年以来,广州从“云山珠水”跃升为“山城田海”,开创了生态优先的超大城市建设治理路径。
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广州从高处“起笔”、细处“运笔”、实处“落笔”,勇当绿美“领头羊”和“火车头”,积极塑大地景观、营公共空间、建公园体系、筑生态绿网,推动城市绿色化转型,促进绿色繁荣发展,擦亮云山珠水品牌和生态名片,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向世界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持久魅力与蓬勃活力。
南沙大岗镇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全域全要素彰显依山、拥田、汇水、向海的岭南风貌
广州北部依山、中部沿江、南部滨海,是少有的山水林田湖海要素齐备的超大城市。面向2035年,规划依托全域全要素,彰显依山、拥田、汇水、向海的岭南风貌,塑造世界著名的大地景观。
建设北部山林森林公园群。规划保育从化北部、花都北部、增城北部、增城西部、帽峰山5片山林生态片区,维育山地丘陵森林生态系统,打造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与碳汇价值高地。
构建流域一体的蓝脉绿网。高标准建设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滨水空间,优化提升流溪河、增江2条山水画廊。城区层面,以东濠涌、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乌涌、南岗河等为重点,构建从白云山—帽峰山到珠江的水脉,营造新云山珠水城市意象。
维育岸绿湾美的滨海生境。推进粤港澳珠江口湿地保护圈建设,重点在海鸥岛南部、莲花山水道下游、大刀沙岛北部等沿海宜林地段,加强湿地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提高沿海地区生态韧性。
续活力之源打造品质一流的公共空间
延续云山珠水、中轴塑城、六脉通海的营城脉络,构建更富韵律、更高品质、更有标志性、更满足人民需求的公共空间,实现还绿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走进山林,享都市绿心野趣。整合中部生态资源,建设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与帽峰山森林公园等都市绿心公园,完善登山徒步径、休闲郊游径、缓跑健步径,营造郊野徒步、自然教育、农耕体验、生态康养等场景,打造有功能、可游憩、能共享的生态绿心。
亲近碧水,感珠江滨水魅力。塑造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打通珠江前后航道、东江、增江等滨水空间,通过慢行系统、垂江通道与公共绿地建设,推动滨江空间贯通。强化滨水文体赛事活动体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体系,树立世界一流滨水区标杆。
漫步城脉,品千年之城底蕴。延续垂江中轴营城秩序,营建传统城市轴线、新城市轴线、火炉山等7条活力城脉,贯通从都市绿心公园至珠江—东江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串联沿线活力节点,植入文化要素与交流场所,形成丰富多元的空间序列。
添身边之绿构建全域一体的公园体系
以公园布局均衡化与公园服务普惠化为目标,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到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7.5平方米,实现绿在身边。
山水资源公园化。强化山体利用,以最小干预、因地制宜为原则推进山地公园建设,彰显千米山峰特色,发展近城亲山空间,满足亲自然需求。活化滨水岸线,沿流溪河、珠江、东江、白坭河、虎门水道等河道干流水岸建设滨水公园,营造开放共享的休闲岸线。
构建城园融合新体系。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中心,坚持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植物园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推进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类型丰富、多元分布的城园融合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从国家植物园拓展至全域公园、校园、果园、街头社区、乡村地区,涵盖植物保护、科研科普功能的植物园体系网,实现植物保护走出园、融入城。
链绿色之道构筑依山达海的生态绿网
以高品质线性游憩空间缝合自然与城市界面,串联全市9大重要生态片区、6个重要生态核心及沿线公园,推动生态服务、游憩功能、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
都市绿道,构建全域公园连接网络。以广州“云道”为示范,推动大型生态板块、城市公园、景区之间互联互通,全域统筹建设4000公里绿道,保护南粤古驿道,连通各类公园、景区、传统村落,融入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塑造高品质线性游憩空间,实现森林围城、秀水绕城、碧道穿城、绿荫满城。让市民“远”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近”能出门见园、转角享绿。
滨水碧道,延续六脉通海的水系空间。站在珠江流域治理的高度,彰显广州北树南网的水系空间和岭南水乡、广府文化的地方底蕴,依托全境主干水系建设碧道。贯通河岸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高品质建设滨水绿地,完善休憩配套设施,打造亲自然生活水岸,塑造高品质线性游憩空间。
森林步道,彰显百余座山体特色。在全面分析全市山脉走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百千万工程”和县镇村绿化工作,规划建设1500公里穿山、连城、进村的森林步道,实现“动”可探访丛林野趣,“静”可纵享悠然村居。
广州2035·山水花城
——建立岭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整合优化5个自然保护区、70个自然公园,建立健全具有岭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提升六大生态节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重点保护白云山、海珠湿地、白云湖、大夫山—滴水岩、黄山鲁和南沙湿地等6大生态节点。加强自然生境保护和近自然生境营造,提升生物多样性;适度建设休闲游憩功能设施,打造自然与城市融合共生的生态空间。
——保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加强观光木、水松等极小种群植被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修复。保育黑脸琵鹭、黑鹳等典型水鸟种群,提升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水鸟生境的环境质量,保育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珠三角水鸟生态廊道。推进流溪河流域、增江流域等结合闸坝增加鱼道设置,保障鱼类洄游通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