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3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9月19日9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五十九颗、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表示,此次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发射已经圆满结束。
林宝军:这是北斗3号最后两颗备份星,加起来是40颗星。它在导航的制高点技术方面有新突破,比如时频、星间链路等技术。星间链路就相当于把我们30颗组网星连成一个“微信群”,通过头上能看到的星,来看地球对面的星,这个我们是全球首创。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技术难题和国际封锁,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艰苦卓绝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提速发展,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大国重器不断“上新”,充分彰显我国科技硬核实力。
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大力的投入。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3278亿元,比1991年增长233倍,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2023年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1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按近10年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我国国际论文篇均被引用的次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和数学7个学科领域被引次数排在世界第一位。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实融合”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潘教峰:到今天,我们“量”已经快速积累起来了,开始向“质”方面转变,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这么一个历史阶段。
我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党的二十大作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