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明慧
览过草原的广袤,眼前之景即刻“换频”为丹霞地貌和苍松翠柏,所到之处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河北乡境内的河北林场,茫茫林海间,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伸张”出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或生存。
人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赞叹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群默默坚守的“护绿人”,躬身于生态管护一线,日复一日守护好生灵草木。他们,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关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有着至深感受。
守林有责护林担责
切群加是同德县河北林场场长,说起他和河北林场的故事,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作为本地人,1993年刚参加工作,就成为这里的一员。也许从最初就结下不解之缘,虽调到其他地方工作,2004年又回到了让他梦起的地方,一干就到了现在,从曾经的护林员成长为场长,也见证了林场的变迁。
说起变化,切群加娓娓道来:如今生态环境变好了,为动植物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监测到的雪豹、荒漠猫等野生动物活动踪迹,刷新同德县境内发现物种记录,随处可见的岩羊群,数量多时可达上百只。
在切群加的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林区里几乎看不到野生动物活动,可见生态保护面临着严峻形势。从2002年开始,林场开始少量聘用管护员,如今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林草管员和生态管护员的队伍已经壮大到90余人。
切群加告诉记者,河北林场分上片石藏管护区和下片瓜什则管护区,范围内所辖河北乡10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又分别组成一个小组。切群加说:“我们工作中个人巡护每月不少于20天,小组集体巡护每月不少于3次,如果发现问题或特殊情况时规定3天内必须报告,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管护的效率和质量。”
不仅是人员的管理,还把科技手段应用到林区管护中,随着“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成投用,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点从时间、效率、成本等多侧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切群加告诉记者,从2016年至今,已经建成27个观测点位。在生态管护方面,主要监测人员活动情况,避免偷盗猎、人为破坏等情况发生,此外还在防火方面发挥了大作用,可以监测坡度和风力,再通过监测结果分区域加强重点巡护。
说到森林草原防灭火,切群加说这也是林区管护的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会定期不定期举行一些业务培训或应急演练。采访当天,他们就开展了一场森林草原防灭火半专业扑火队业务技能培训。切群加还告诉记者:“每年我们都要提前加强有关森林草原防灭火方面的入户宣传,9月中旬就和每个村‘两委’及护林员层层签订责任书。”
切群加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如今老百姓的生态环保意识非常强烈,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成为义务生态管护员、生态环保志愿者,他们每月自发去公路沿线、河道边、草原上捡拾垃圾,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对生态保护的大爱。
此时,听着切群加讲起他工作中那些难忘的经历,其实他把太多的心酸藏在了心底。曾经因为没收盗猎者的“赃物”险些被置于死地,尽管家人极力反对这份工作他还是坚持了几十年,这是行动的坚持是内心的坚守,是每一个“守绿人”心中的那份悠悠长情。
一个又一个护林员,他们把一年中最好的光景留在深山中,也把奋斗的最好年华留在茂林里,在平凡中著就了太多不平凡的故事。
躬身于行护此“青绿”
以生态为重的青海,生态管护员是扎根基层的重要管护力量。行走、监测、巡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对于河北林场的护林员也不例外,选择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既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累,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艰辛。
今年49岁的才旦加来自同德县河北乡黄河村,曾经的牧民成为如今的护林员,别提他的心里有多高兴了。刚刚结束巡护任务,他便把当天的巡护情况认真地记录在巡护日志里。
切群加对才旦加的评价是能力强、工作到位。惜字如金的评价里,其实蕴含着太多的付出和努力,问到为什么会当一名护林员时,才旦加说,从小在林区里长大,切身感受过这里的环境变化,所以身体力行想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2010年,他便成为河北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一坚持就是14个年头。
在才旦加刚当护林员那会,一年下来也只有2000元的工资,一份跋山涉水的辛苦工作,但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200元,在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在他的心里,守望家园是初心,也是更有价值的生活,对于世代生活在此的牧民而言,保护是内心深处一直未变的诺言,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付诸实践。
从刚刚成为护林员至今,得益于一系列好政策的落实,才旦加的工资变涨为一个月2000元,一年下来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才旦加满是感激地说:“看护这些花草动物是守护家园的本职责任,以前想都没想过,居然还能领到工资。”
现在,护林员巡护时有摩托车可以代步,但还有一些巡护区域内,只能靠人走,甚至有的地方在一场大雨后会没有了路。对于这些,才旦加从没觉得难过,在他看来,因为干的就是这份工作,所以就算路再难走,人能到达的地方一定要巡护到位。
才旦加说,以前自己还不是护林员的时候,放牧途中总会遇到有盗猎者,也发现并拆除过盗猎工具。巡护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而在巡护途中还要变成义务宣传员,把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等送到牧民群众家。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让才旦加有了归属感。他说,以前远远野生动物就迅速跑开躲起来了,现在走到跟前它们都不受一丝惊吓。才旦加的话很质朴也很直接,而就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如今,同德县持续健全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草长的“双林草长”工作机制和全域覆盖的乡村两级林长责任体系,形成了“林草长+河湖长”“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林草长助理”联动机制。目前,同德县共聘用906名生态管护员,并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
在青海,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改善实现同频共振,广大群众享受着优美的生态环境,并从中受益增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生动实践。而今,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辩证统一,保护生态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步履不停兑现诺言
今年56岁的才让当周来自同德县河北乡赛德村,曾经他是林场的护林员,如今因为年龄到了退了下来,和之前相比,尽管没有了每个月固定的工资收入,但他依旧做着一名护林员应该做的事情。问到为什么还要坚持时,他只是腼腆地说干得时间长了已经习惯了,但就这短短的一句话足以感受出他内心那份对于生态环保的赤诚之心,因为爱所以才会坚持。
说起才让当周,切群加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大约2000年左右的一天,切群加和其他同事在河北林场石藏片区开展日常巡护,才让当周就主动跑上前问:“我能不能看护这片林子”。
当时,林区还没有聘用牧民成为护林员这一说,所以发工资就成了难题。可才让当周并没有因为没有工资而打退堂鼓,而是坚定地表示就算义务也愿意干,于是他就成为了河北林场的第一个护林员。
就算没有工资,但才让当周对工作非常上心,发现变化或异常情况时,他都第一时间到林场汇报情况。切群加说,他家离乡政府所在地单程50多公里,那时候都是步行过来,每次都一大早出发,下午五六点才到,汇报完情况后,在办公室留宿一宿次日再回去。
2002年,林场开始聘用护林员,才让当周就被正式聘用,也就有了工资。切群加说,那时候护林员只能拿“年薪”,一年下来只有1000元,直到2003年年底,他才有了护林员的第一笔收入。
才让当周负责的是河北林场石藏片区的管护任务,因为区域广,所以管护的难度也比较大,正好他管护的区域内有一处是紧邻黄河,稍不留神就会有滑下的可能。切群加说:“才让当周从没因为危险而放弃此区域的巡护监测任务,关于此处的监测情况,总在他的巡护日志里记得明明白白。”
一个月里才让当周至少要巡护20天,2004年,才让当周有了一辆摩托车,骑着摩托车巡山可以轻松一点也可以提高效率,可是他舍不得用,每次骑着摩托车出门到达当日巡山的出发点后又开始步行巡山,因为林区防火任务重,有些监测区域甚至没有路还要自己找路前往,路不通折返再找的情况也很多。
才让当周说着这些年的护林经历,也谈及这些年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牧民成为了护林(草)员、生态管护员,以前巡护靠步行现在人手一辆摩托车,以前拿着“年薪”现在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大家巡护的装备越越来越齐全了……说起这些变化,一丝喜悦掠过才让当周的眼角。
切群加说,其实才让当周的妻子因为患病,又加之草场和牛羊少,所以经济收入受限,日子过得拮据。对于家里的顶梁柱而言,本可以出去谋得更多出路,但他却当起了一名护林员,他的“年薪”在家庭开支中显得很微薄。后来,政策的“春风”吹来,他再次成为护林员,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收入,成为家里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护林员,改变了我的生活。”才让当周道出了内心的想法,就算如今已退休,但工作不会停止,只要有时间他还是会进山巡护,在他看来,对待草原和树木,要像对待自家的牛羊一样,把生态保护这份事做到极致。(图片均由同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乔明周;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