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强化评价的“三个导向” 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湖南工学院作为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强化评价的“三个导向”,大力推进改革任务落实,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强化评价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将立德树人要求融入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指标设计和构建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性节点和结果性要点转换为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实施,定期公布评估结果、加强监测结果运用等方式,倒逼被评价对象持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2个;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5个。二是肩负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使命。坚持“四为”方针,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遵循应用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素质高”的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德艺兼备的大国工匠,塑造湖南人力资本红利的新动能。三是加强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学校以章程为统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体系,实现治理各方有序、学术本源回归、民主管理落地、管理重心下移、办事流程简化目标。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切入点,充分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增加了前进动能。学校被授予“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平安校园”“省文明校园”。
强化评价的价值导向,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学校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压实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落实的实施方案》,致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二是构建教师教育教学实绩评价体系。确立以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成果导向、强化人才作用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菜单式”评价标准,畅通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和“一人一议”制度等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完善学校荣誉与功勋等重大贡献奖励和荣退荣休等制度;优化基于教学工作量、考核等级、代表性成果、社会服务成效、技术技能水平等业绩贡献量化多维度综合考评体系。三是健全教师培养培训评价体系。建立了“校内培训、企业顶岗、固定岗+挂职岗、名校进修、海外访学”的立体化培养培训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实行传帮带导师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导师,帮助他们提升业务水平,使教师素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兼结构的比例得到全面优化。
强化评价的功能导向,聚焦学科专业提质培优。学校主动适应新工科、新商科和新文科发展的需要,聚焦学科专业提质培优。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群)布局。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在保持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坚持“淘旧改老、扶优强特、增新加急、优化结构、动态调整”的原则,推进专业设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了“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安全”“电子信息”“智能建造”“现代物流”六大专业集群,形成了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不断加强政企校合作。按照政校企深度合作和共建共治共管模式,重点打造先进制造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智慧安全与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教学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先后与衡阳以及全国各地154家企业,搭建起集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逐步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曹执令 肖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