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大学、广州市城市学研究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蓝皮书:2024年中国广州社会发展分析与展望》(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2023年,广州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928.9亿元,同比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004.5亿元,完成预算的103.5%。
从具体分配来看,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城乡社区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为302.5亿元、638.3亿元、353.6亿元、372.2亿元、234.5亿元、158.4亿元。
2023年广州常住人口总量再创新高
广州应合理规划建设“软基建”
2023年广州常住人口总量再创新高,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882.70万人,年末户籍人口1056.61万人,比上年增加9.29万人,同比增长0.50%,增量和增速均为近三年最高。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承接众多外来人口的城中村正面临繁重的改造任务,存在资金筹措困难、规划系统引领不足、多方利益协调难、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
蓝皮书指出,由于城中村改造项目周期长、投资回报不确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难度较大,居民出资意愿较低、资金筹集协调难度大,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同时,城中村改造涉及政府、村集体、开发商和居民等多方利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增加了项目推进的难度。
此外,许多城中村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问题。改造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拆建和经济开发,忽视了公共服务的配套建设,将导致居民生活质量难以提升,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蓝皮书建议,广州需要彻底打破旧的城市化模式,实现由土地城市化向人的城市化转变,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服务于人的现代化的“软基建”,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短板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统筹推动城中村改造、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方面,蓝皮书建议,推动出台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城中村改造工作导则等配套政策,科学区分“留、改、拆”,对有价值的资源做到“应保尽保”,对于拆除新建和拆整结合的城中村坚持“拆、治、兴”并举。拓宽改造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融资优惠政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多种资金支持,加大城中村改造筹建保障性住房工作力度,重点推动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应加大涉老诈骗反制技术研发投入
提升反诈科技支撑水平
近年来,新型涉老诈骗手段不断涌现,老年人群体由于认知能力下降、网络知识匮乏和防范意识薄弱,成为诈骗的主要目标。广州市在打击涉老诈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存在治理主体联动性和主动性不足、治理手段单一与技术掣肘等问题。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分别建立监测模型,及时感知发现高危涉诈行为。然而,此类研发多由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且未有针对涉老诈骗的专项研究。广州应率先鼓励企业主体自主开展反制技术研发应用,尤其是涉老诈骗的专项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切实履行好反诈责任,加大对涉老诈骗反制技术研发的投入。
蓝皮书建议,聚焦发展对抗形式更加丰富的大数据产品,将防线前移到网络、平台和终端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识别和预测潜在的诈骗行为,并在诈骗行为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预警和防范。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分析大量的交易数据和行为模式,贯穿事前防范、事中拦截和事后止损全链条,识别出潜在的诈骗行为。在事前防范阶段,通过智能分析可以识别出高风险的用户行为,提前进行干预;在事中拦截阶段,可以实时监控交易过程,及时发现并阻断可疑交易;在事后止损阶段,通过智能分析可以迅速识别出受害者,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损失。
蓝皮书还提到,数据隐私保护是技术应用的前提,必须确保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要确保治理技术本身符合可信AI的要求,提升“数据隐私保护”、“鲁棒性”和“可解释性”等核心要素能力。在对抗涉老诈骗违法犯罪的同时,从根本上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