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起眼的生物居然是移居火星的先遣队!

苔藓、藻类、真菌……这些名字远比“地衣”要来得熟悉。乍听之下,地衣似乎是地表微型生物的集合,但事实上,它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通过显微镜的细微观察,地衣那外环翠绿的藻类与内里洁白的真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共生画卷,揭示了它们之间复杂而精妙的依存关系。
 
图片

真菌的孢子如同勇敢的冒险家,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找着能与它共舞的藻类伙伴,一旦相遇,它们便开启了一段共生之旅。真菌不仅为藻类建造了温馨的家园还成为藻类坚实的后盾,同时藻类也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氮素营养,为真菌提供生命的能量,两者间的互生关系就此悄然形成。从荒漠的酷热到雪山的严寒,乃至在看似生命禁区的山间缝隙中,地衣都以其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宣告着它的存在。

 
图片

岩石表面地衣多样性景观。拍摄于青藏高原,海拔3700米  王立松摄


地衣在人类社会中同样扮演着多重角色。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地衣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文化与传统的一部分,化作婚宴上寓意爱情长久的佳肴,如树花凉菜,其美味中蕴含着对共生共荣的深刻理解与向往。历史上,地衣更是危难时刻的救星,无论是作为战时的应急药物,还是饥荒年代的充饥之物,乃至化学工业中的原料与染料来源,都彰显了地衣不可忽视的生态与实用价值。
 
图片

东方肺衣(Lobaria orientalis (Asahina)Yoshim.) 生于林间树干,是中国西南地区常见的大型食用地衣,民间俗称“青蛙皮”,东亚分布种  王立松摄

图片

金丝带(Lethariella zahlbruckneri (Du Rietz) Krong)金丝带是中国特有种,仅在横断山高海拔地区生长。是著名的民间传统药用地衣,也是藏族地区用于制作藏香的主要原料

图片

红头石蕊(Cladonia floerkeana (Fr.) Florke)腐木或地上生,石蕊试剂原料,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地衣体高2~4 cm,顶端子囊盘红色。


在科幻与现实的交汇处,地衣还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作为移居火星的“先锋生物”,地衣拥有着将顽石化为沃土的神奇能力,就像大自然派来的建筑师,为生命的繁衍生息铺设绿色大道,它们的顽强生命力在太空实验中得到了验证,预示着未来或能在火星等遥远星球上生根发芽,成为人类星际探索的先驱与基石。

 

图片

荒漠拓荒者  王立松摄

图片

红脐鳞。拍摄于滇西北,海拔4280米 王立松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从17岁接触地衣到现在,一直在这个“冷门领域”痴迷钻研,自觉乐趣无穷,比起很多科学家,他似乎更像一位户外玩家——50多岁了,还在自己爬树采集标本,走遍悬崖绝壁、沙漠草甸,趴在地上,拿着放大镜,一寸一寸寻觅这种不起眼的美丽。

立足西南地区,坚持从事地衣分类学研究,使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衣研究从无到有,尽管
当前这一领域研究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王立松和他的团队依然坚守,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揭示地衣的奥秘、为保护地衣的生态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图片

采集工具和正在采集标本的王立松


本周四19:00,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微观中国系列《地衣:移居火星的先遣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将带领我们深入探索那些随处可见但却不曾关注过的的自然瑰宝——地衣。他将以独到的视角,揭秘地衣为何被视为移居火星潜在先遣队。对植物、真菌和藻类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预约直播间,我们不见不散~


图片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47位讲师   王 立 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四十余年从事地衣标本采集和分类学研究,共采集地衣标本近9万余号,采集和发现地衣新物种超过100个,野外拍摄地衣物种及生境、生态照片12万余幅。主持和完成国家基金面上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151篇(其中SCI论文超过120篇),主编《中国药用地衣图鉴》、《中国云南地衣》、《青藏高原地衣多样性》、《中国地衣志 第五卷 梅衣科(II)》专著。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和博士研究生4名。2011年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6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微视频奖。
图片


微博、小红书、腾讯新闻平台




参考文章:

地衣:被忽略的先锋生物  中国科学院报
我们问当地老乡为什么每次婚宴上都有这道菜呢?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王立松  格致论道讲坛
微观地衣大世界  中国科学院官网


编辑:依依、好一

制图:柿子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