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匠心执笔描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上思县“三个同频共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东兴市聚焦特色产业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兴边富民行动结出累累硕果;防城区“零距离”医保服务暖民心,绘出民族团结“同心圆”;港口区坚持以“六个强化”构筑建设“五个家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图片
防城港市航拍图。(资料图)
一个个明确清晰的目标,一项项求真务实的举措,是我市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缩影,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港城大地上绚烂绽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防城港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海边山”特色优势,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征程和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匠心执笔描绘一幅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族团结和谐融洽、边疆稳固安宁的崭新画卷。
图片
防城港市各族青少年在一起。(资料图)
夯实根基,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共同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团结的崭新画卷上不可或缺的鲜明主色调。
2013年12月,防城至东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防城港市在全区14个地级市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同年,南宁至防城港高铁开通运营,防城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2023年10月1日,国门大道正式全线建成通车,9日上思至防城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图片
思防高速航拍图。(资料图)
2023年12月27日,全国首条直通中越边境城市高铁——防东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全国高速铁路网延伸至中越边境城市东兴市。
图片
防东铁路。(资料图)
南宁吴圩至上思高速公路预计2024年年底完工;上思至峒中高速公路预计2025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将实现全市民族乡均通达高速公路,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翻开防城港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单,无不反映出防城港市大力推动高速、铁路、沿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打通“毛细血管”,畅通微循环,带领群众谋致富、奔幸福的决心。
近年来,防城港市对G219防城峒中至东兴公路、G210沙潭江至企沙段(沙企大道)、G228港口至东兴段(国门大道)等重点路段进行改扩建,其中G210沙潭江至企沙段(沙企大道)已于2021年完工,疏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G219防城峒中至东兴公路全线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通车,通车后峒中公路口岸(含里火通道)至东兴口岸之间里程将缩短至60公里,通行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两个口岸之间实现一小时通达,将有效改善边境民族地区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防城港市不断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文化、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进一步盘活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带动百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保障。同时,在道路规划、客车运营、道路养护等方面,重点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与2014年相比,十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近2000公里,增长102.8%。
发展为要,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2023年,防城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全市21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区前三,其中14项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区;全市GDP总量实现1035.61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8.6%,增速排全区第一。
今年8月29日,广西“民营企业进边疆”(防城港)产业合作对接会在防城港市举行,169家区内外民营企业,近250名各级领导和民营企业家汇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在项目签约仪式上,共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102.30亿元,主要涉及贸易加工、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为防城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串串不断攀升的数据,见证了港城发展的步伐,更映照出我市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勤劳耕耘的奋斗身姿。
防城港市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既沿海又沿边”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我市聚焦“党建强、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目标,围绕“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锚定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以深入实施“2+1”工程为重要抓手,加快钢、铜、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临港沿边产业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厂区环境。(资料图)
我市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加强沿边经济带建设,探索推行中越“两国双园”等加工产业模式,成功推广“边贸+落地加工”等边贸新模式,率先开展边民互市贸易银行结算无纸化试点工作、海上互市贸易结算业务,上线全国首个互市贸易结算系统,“互市+”全产业链等模式列入全区推广清单。围绕“产业兴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防城港口岸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海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防城港金鲳鱼、防城港泥丁获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近年来,我市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连续7年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实施教育“暖心工程”,加大医疗救助,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短板弱项,把民生实事办成“老百姓想要的样子”,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023年,全市民生领域支出126.7亿元,增长8.7%,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24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通三级以上公路,287个行政村实现硬化道路、水、电、网络信号全覆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排名广西第一。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在港城大地开花结果。
我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出台广西设区市首部民族文化保护专项法规《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启动《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建成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打造系列基层治理、守边固边的“防城港样板”,“一核心四环节”走私案件办理防城港模式等,助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深化交流,同心共育民族团结幸福花
5月11日,以“行走大美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道中华”边疆行——“曼行国道·219”活动在东兴市启动,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带队深入探访219国道沿途的古迹遗址、民族村镇、自然地理等,记录和传播219国道沿线文化。
图片
“曼行国道·219”活动现场。(资料图)
7月9日至11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媒体相约防城港”暨2023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优秀案例征集交流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行业报社、融媒体中心等32家媒体近100人实地探访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成果和实践。
7月19日,防城港市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签订“三项计划”跨区域协作协议,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这是防城港市深耕厚植沿边沿海民族地区优势,全方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防城港市坚持“共”的导向,强化“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促进各族人民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在那巴、那里蒙、“老乡家园”等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以“插花”方式安置各族群众,建设多民族群众嵌入式社区,让各族群众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东兴市京族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滩散小学、桃花湾社区和仙人湾社区等。同时,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鼓励企业、园区和社会组织招收少数民族员工。2023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30场,进场招聘企业1100多家(次),提供区内外就业岗位3.3万个以上。
防城港市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与新疆、河北、湖北等地多个学校开展“进教育实践基地”“进历史文化场馆”“进社会大课堂”“进同龄人家庭”等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积极推动桂滇黔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共建桂滇沿边“四个共同”长廊,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3年,防城港市11个地区(单位)获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创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今年1月,防城港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截至今年5月,防城港市培育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模范、示范区示范单位209个,市级示范区单位172个,有力带动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氛围更加浓厚。
(备注:该文为行业观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