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二女生获得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从讨厌作文到爱上写作,她说关键有两点

一个最初不喜欢写作的女孩,如何获得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

今天上午,杭州育新高级中学的周一晨会上,高二女生蒋铭涵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尤其是最初怕写作的经历,引发现场很多同学的共鸣。

过五关斩六将闯进总决赛

记者来到学校,见到了蒋铭涵。一个扎低马尾的小姑娘,笑眯眯地走过来,一身校服,干净清爽。

图片

她参加的是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在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图片

这项比赛是教育部审批通过的竞赛之一。第十七届大赛从去年9月底启动,共吸引全国1900余所高中学校的超100万名学生参赛。最终,在今年暑假,有2600余人赴重庆完成现场总决赛。

“我喜欢习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作文大赛,没想到,能走到总决赛。”蒋铭涵说。

初赛时提交了一篇作文,主题是“江南”,获得了江浙赛区的一等奖。到了今年5月,进入复赛,线上答题,在摄像头前完成了一篇现场作文,主题是AI。暑假收到了决赛通知,去重庆参加现场总决赛。

“早上9点开始,一共两个半小时。比赛是命题作文,题目为《心象风景》。”蒋铭涵说,仔细读了几遍题目后,打起草稿。“大赛的口号是‘写下即永恒’,主旨是通过文字的力量,将自己的心象风景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彼此感受到写作的美好和心灵的共鸣。我把自己学写作的经历揉进去,感觉下笔如有神,文章一气呵成。写完发现还剩几十分钟,我仔细检查无误后便提前交卷了。

果真是文思如泉涌,两天后公布结果,这篇作文获得一等奖!

那天登上领奖台,蒋铭涵说:“我接过奖状,心中沸腾着,有成功的愉悦,有莫名的振奋,如涨潮时的涌动和澎湃,又如炽热的火焰在燃烧,无法抑制。我想,我会一直铭记这一幕,因为这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大步。”

初中三年写了200多篇作文

有段时间每天都写

第一次参赛就获得全国奖项,这是怎么做到的?

蒋铭涵的秘诀主要有两个:练笔和阅读。

初中三年里,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她一共写了235篇作文,每周都会写。初一有段时间甚至每天都在写日记。这些作文有长有短,毛估估有20多万字。

蒋铭涵是杭州人,从景芳中学考进育新高中。“我比较偏科,文科还好,但一开始也不太喜欢写作文,记流水账,抓不住重点,也不知道如何改。”她说,当时一听作文就头痛,感觉这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躲不开,逃不掉。

“直到初中时遇到陈老师,他对我有很多鼓励。我开始牙牙学语般慢慢尝试写文章。第一次拿回作文本,看到老师在上面批着一个‘好’字和‘10’分的分数时,我特别激动。之后,就和写文章较上劲了。”蒋铭涵说。

图片

一篇作文得到40分满分

陈老师写的评语

有次,陈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每日一作,自愿完成。蒋铭涵连着写了42天,写着写着,觉得写文章原来并不难,关键是要动笔,写起来。等到初三结束,一共写了235篇,密密麻麻写满三大笔记本。

写作的热情,也一直保持到育新。进入高中后,语文老师王国燕发现了蒋铭涵的写作特长,悉心指导,不断鼓励,让她的文章深度不断加深。

图片

去年下半年,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江浙赛区开赛,王老师积极推荐她参赛,获得一等奖。王老师对她的评价是:“情感细腻,想象力丰富,能够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思想有深度,语言柔美轻灵,功底扎实。”

阅读要留痕,把书读“厚”

书读得多,但是用不到写作中,这是不少孩子面临的写作难题。对此,蒋铭涵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留痕,写批注,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无论你身处何方,书籍总是灵魂最亲密的慰藉。”蒋铭涵说,喜欢看汪曾祺的散文集《生活,是很好玩的》,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等书,细腻、平实。

图片

最近,她的枕边书是《大卫科波菲尔》。“我获奖后,王老师奖励了我一本《长安的荔枝》,我最近也在看。”蒋铭涵说。

看书不图快,边看拿笔圈画,可以圈出好词好句,也可以留下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把书里的内容记到自己的脑中,而且是有思考地记。特别喜欢的书,比如汪曾祺和史铁生的,她会看上三四遍,把书“越看越厚”。

除了在书上留痕,蒋铭涵还把好语句摘抄下来,记在本子上。“抄下来的步骤,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等到空余的时候,经常翻看下,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蒋铭涵说,她的摘抄本也已经记了几本了。

高中学习节奏这么紧,还有时间课外阅读吗?

蒋铭涵笑了,说:“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我一般9点多晚自修下课,回到寝室先看会书,这是我的放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