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获海上订单,增收不增利,深陷价格战泥潭,从三一重能看风机新势力挑战

图片

【摘要】三一重能运达股份、中车株洲所所代表的风机新势力,在近期的业绩披露中表现出了持续的毛利率下探。

这意味着尽管行业回暖,价格战的压力却未消退。得益于对产业链的把控和关键零部件自研自产,三一重能在毛利率水平上暂时领先,不过同样考虑到其毛利率高企的逻辑,三一重能的优势不算太过明显。

相较运达股份和中车在海上风机订单上停滞不前,尽管现有收入规模持续扩大、在手订单量充足,三一重能未来的发展,仍然蒙上了一层迷雾。

据每日经济新闻,最近台风“摩羯”在海南文昌折断多台超千万元级别风机,折断原因一是超过设计风速,二是机组未正式运营。该风机可能由运达股份制造,运达方没有对此作出明确回应。

回暖前夜,各家新锐厂商都在积极寻找出路和新的增长点。未来海外+海上的双海趋势,或将成为下一步比拼的重要区域。

以下是正文:

风机新势力中,三一重能、中车株洲所和运达股份都上演过迅速崛起的高光戏份。

据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排名中,金风科技以16.4GW蝉联第一,远景能源15.4GW位列第二,运达股份10.4GW从2022年的第七升至第四,三一重能以7.9GW位列第七。中车株洲所则在2022年整机新增装机容量排名中位列第六。

随着产业淘汰整合后半段的进行和行业需求的增长,各家普遍在增量上有回暖表象,但基于尚未打完的价格战,实际的压力可能并未消解多少。

据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按照金风科技、运达股份、明阳智能、三一重能、东方电气电气风电中船科技太原重工等8家整机商发布的2023年财报数据,通过从整体净利润中剔除风电机组销售外其他业务板块的净利润、对比风电机组制造板块毛利率及与之对应的费用率等方式,可以发现其中6家企业的风电机组销售处于亏损状态,其余2家则处在盈亏边缘,其中最高亏损额超过20亿元

这也意味着:漂亮的高收入增速背后,可能仍面临着利润的一路承压甚至亏损。

01

毛利率下探,三一重能优势明显

2024 年上半年,国内风电行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达到25.84GW,同比增长12.4%,招标项目较多,行业需求仍然旺盛。

但一个诡异的现象也在中国上市风机公司间产生:新增装机容量越多的公司,风机业务毛利率反而越低。

图片

图表 1 国内公司风机业务毛利率对比

据运达股份2024年中报,公司风机部分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4.82亿元,毛利率达10.34%(同比下降5.52pct)。

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收入127.7亿元,毛利率达3.75%,也还是建立在盈利实现大幅回暖的前提下取得的表现(毛利率同比改善了6.3pcts)。

这一现象意味着风电行业价格战仍在持续,2023年风机整体价格呈现下滑,包括运达股份在内的部分厂商前期低价订单积累较多,拖累了毛利率表现。

三一重能算是其中的“异类”,2024年上半年,三一重能风机部分收入同比增长约71.9%至48.5亿元,其中国内陆上风机对外销售容量3.3GW,同比增长121%,5MW及以上占风机业务营收比达86.8%,创造了历史同期最好交付业绩。

风机业务毛利率15.13%,环比改善6.14pct,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具体来看,三一重能高毛利主要得益于对产业链的自主把控力度较强,相应控制了成本端压力。其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叶片和发电机,合资参股齿轮箱供应商德力佳传动科技,已经实现了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2023 年风机业务中,88.76%的成本来自于原材料,包含齿轮箱、叶片及主材料、发电机等,而上述核心零部件公司均通过自产或参股实现自主可控,控制成本更加容易。

图片

以风机叶片为例,据长城国瑞证券机构测算,自产叶片于2019-2021年为三一重能风机销售毛利分别贡献5.13%、7.59%和2.90%。

可以参考的内容还有主流叶片厂商2023年度的毛利率,中材科技风电叶片业务毛利率15.54%,时代新材风电业务毛利率12.37%,在本就毛利率下滑的情况下,通过自产叶片,这些原本处于三一重能上游的叶片厂商毛利率空间能够被其快速吞下。

不过,考虑到三一重能已经实现风机叶片等关键零部件自研自产,站在这一维度与其他厂商相比,当前的毛利率优势实际并不算建立得特别突出,与运达股份的差距也在缩小。

中车株洲所属于中国中车上市集团的子公司,并没有单独披露风机部分的业绩情况,我们无从知道它的毛利率细节。

但一个统一的现象是,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各风机公司的财务表现尤其是毛利率已经出现了一些分化。价格战未消、整体利润承压格局下,三一重能算得上是毛利率优等生,但优势仍有进步空间,金风科技和运达股份下探的趋势似乎尚未结束。

02

增收不增利,海上风机待解

除毛利率优势外,三一重能的其他指标并不太乐观。具体而言,其在利润端表现比较差,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3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6.9%;扣非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减少43.2%。

同时,也有很多人称三一重能在2023年利用出售太行山能源、通道驰远新能源等多个项目资产来维持归母净利润的增长,这点具体体现在公司2023年度同比增长92%的投资收益科目上,2024年1H利润的大幅下滑,则被部分人士称为“现出原形”。

此前,行业内就有许多不满三一重能打价格战的声音。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发布报告称,低价优势成为第二梯队整机商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2021年上半年,三一重能就曾凭借低于第一梯队风电整机商的报价,获得了该司史上最高的订单量。

据《财经》,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三一重能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与其大打价格战有关。但三一重能对此则表示源于技术研发的实力和数字化智能制造两大取胜法宝。

除此之外,竞争对手中颇有豪华身家选手。如中车株洲背靠中国中车集团,后者旗下各个子公司在轨道交通、大型设备制造等领域深耕多年。轨道交通(高铁)与风电的核心技术归属同源,风机装备更是被中车称为“立起来的高铁”,在系统集成、牵引传动、控制系统、车体技术、测试技术、振动噪声、仿真验证、可靠性等方面,风机设备都能够基于中车的既有技术进行研发。

图片

虽然三一重能也能够背靠三一集团的全球布局、技术研发和生产经验,但后者的主营业务是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等工程机械领域,在技术对口性以及支持力度上,中车要更胜一筹。

而在海上风电爆火之际,三一重能的进展却颇显得缓慢。截至2024年6月30日,三一重能仍然没有真正落地的海上风机订单。

运达、中车则在海上风电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运达已在国内投建海上风电总装基地,分别为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的设计年产能为2GW的大连太平湾海风基地和已开工建设的年产值预计可达30亿元的温州洞头海风基地;目前已获得国电象山二期500MW及庄河V场址250MW订单,也成功中标1.345GW海外风电项目。

中车则在2023年就获得了国家电投山东海卫半岛南U1场址二期海上风电项目的订单,为福建平潭三峡海上风电场16兆瓦的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提供核心部件。

新战场落后一步的情况下,三一重能似乎选择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海外市场上,并准备在未来三年达成海外订单是国内订单一半、贡献业绩收入与国内持平、利润超过国内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摆在三一重能面前的财务压力重重,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掣肘。

三一重能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负债压力大。据2024年中报,三一重能负债端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高达82.7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3.13亿元激增19.59亿元(YoY+31%),而此科目数字在2024年初更是高达101.3亿元,远高于同期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余额。超过80亿元的应付款,已然高于65.6亿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三一重能在2024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同比下降13.8%,研发人员同比减少121,同比下降13.5%,三一重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似乎也在放缓。

除此之外,三一重能2024年上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由年初的3585万元增至26.4亿元,对此激增,三一重能在财报中给予“理财投资增加”的解释。

03

价格战恐伤及风机质量

据中央气象台,台风“摩羯”于9月6日左右在海南省文昌强势登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黄鑫磊报道,在中心登陆点文昌,有不少风电机组被折断,这些机组都属于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传本次折断的风机正是运达股份制造的,一台6.25MW的陆上风机价格超过1000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运达股份,对方表示“这个是业主风场,我们不便回应”。

其后,投资者对此事发问,运达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因台风“摩羯”登陆后造成极端气象环境,超出产品抗台设计标准极限,导致本次事故的发生。目前公司正在积极配合业主开展善后处理,预计对公司未来经营无重大影响。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总结,折断的原因一是设计风速低于台风“摩羯”的实际威力,二是机组还在施工,没有正式投运,因而未通电导致未启动机组的抗台风策略。

这起事件则呼应了许多专家对风电行业价格战提出的质疑和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2013-2023年中国风电行业发生的倒塔、火灾烧毁、关键部件失效等大型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2021年为95起,2022年、2023年分别增至114起和130起。在这些案例中,关键部件失效占62%,风电机组倒塔和着火分别占18%和6%。

一方面,有极端天气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低价、紧张的竞争环境下,高质量交付和企业正常的利润空间必然要做博弈,往往容易走向牺牲质量的一面。下一步是如何把控好风机质量关,并说服客户选择相信自家产品。

04

尾声

风电行业2024年上半年整体行情回暖,招标价格多数企稳,但风机厂商却仍然陷在增收不增利的困局里,挽回一路下滑的毛利率尚需一定时日。

这一阶段,各家新锐厂商都在积极寻找出路和新的增长点。未来海外+海上的双海趋势,或将成为下一步比拼的重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