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的口碑正在回暖

图片
图片

或许本来就不应该那么差

作者:Nick

编辑:柏亚舟

《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掀起了一股西游热,而说到西游,有一个人物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人就是六小龄童(章金莱),86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不久前六小龄童在北京出席纪录片《老子与道德经》研讨会时,侧面聊到了《黑神话:悟空》的话题。

他表示,最近“西游记”、“孙悟空”这两个词在全球范围内影响非常大,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大家都在推崇和关注。《西游记》中的诗词和绘画都非常棒,是吴承恩先生用尽毕生心血写的小说,“最终被人记住了”。

六小龄童在现场自我调侃:“(演过)孙悟空之后,也演过很多的剧,但很多观众看了我演的别的形象,感觉这个角色不像是六小龄童老师演的,而是孙悟空变的。”

虽然六小龄童并未直接点出《黑神话:悟空》的名字,但话里话外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近这种“全球范围”的热度缘何而起,不少人进一步引申,这是六小龄童“站台”《黑神话:悟空》的表现。

图片

当然,“站台”的说法多少不太客观,一些回避动作也有因可循。但在另一方面,随着游戏的爆火,最近这段时间,六小龄童本人的风评,重新在随着一些往事的再提,出现了好转,换句话说,也算“更加清晰”。


“如果你演了孙悟空,就能见到我了”

既然要谈到六小龄童曾经的“口碑崩塌”,自然就要提到他是如何站上口碑顶峰的。

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是,六小龄童原本并非《西游记》孙悟空这一角色的第一人选,但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他最终成为了命中注定的那个“天命人”。

八岁起,六小龄童跟随父亲六龄童习武,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浙江省昆剧团艺校,专攻武术;1981年,六小龄童在电影《阿Q正传》中客串了革命党的一员,开始涉足影视圈;但其实在涉足影视圈之前,六小龄童并非是家中“猴戏传承”的第一首选,他的哥哥小六龄童(章金星)才是。

图片

小六龄童的演艺生涯,还和周总理有过一张特别经典的合照,1957年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陪同缅甸总理吴奈温观看绍剧团演出的《大闹天宫》,其中六龄童扮演孙悟空,演出结束后,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上舞台,伸出手,一把将六龄童的手握住,对他说:“我(祖籍)是绍兴人,看绍剧可还是第一次。你们演得很好,外宾看了很满意。

问完后,总理回身就抱起了一直在旁边蹦来跳去、还没有卸妆的小六龄童,将他擎起,悬空举着。此时,观众掌声雷动,记者连连拍照。这张经典的照片就此诞生。

用六小龄童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自己的哥哥还健在的话,我相信《西游记》电视机孙悟空这一角色一定会是他来演,并且他会比我演的更好,因为他是天赋派,我更像是勤奋派。

只可惜天妒英才,小六龄童16岁就因病不幸离世,小六龄童在病榻前还曾在当时年仅7岁的六小龄童心中埋下了一个执念。

图片

“我就要死了。

“死是什么意思?”

“死就是你再也见不到我了。”

“那要怎么样才能再见到你?”

“如果你演成了孙悟空,你就能见到我了。”

在很多回忆当中,这都是六小龄童演好猴戏的一大动力。

1982年,六小龄童开始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出演孙悟空。该剧拍摄历经6年(首播时尚未全部拍完),播出后轰动一时,此后三十余年内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

凭借对《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的演绎,六小龄童获1988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第六届中国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赢得了“当代美猴王”的美称。

86版《西游记》的经典程度,让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正如一则评价所说的那样——“孙悟空”如果不长这样,那一定是“孙悟空”本身的问题。

图片

自86版《西游记》之后,六小龄童的演艺生涯并未停止,他既继续饰演过“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也出现过“花铁干”、“周总理”等其他戏路的角色,同样留下过不少经典。


“六学”兴起

2016年,六小龄童因为“春晚事件”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在此之前,六小龄童参加过三次春晚,分别是1988年、1992年和2004年。除了1988年春晚是因为当年的《西游记》电视剧刚刚播完,影响力巨大,央视邀请了师徒四人一同登台。其他两次都是映衬“猴年”。

2016年1月初,某饮品发布了纪录片式广告《把乐带回家-猴王世家》,对六小龄童是如何踏上演艺圈,当年拍摄《西游记》的付出进行了微电影演绎。尤其是六小龄童与哥哥小六龄童的感人过往,让人十分触动,也给“孙悟空/美猴王”情愫推到了顶点。

图片

到了1月底,六小龄童又在个人微博晒出自己录制央视春节“戏曲联欢晚会”时的“美猴王”扮相。随后,在六小龄童个人微博上,希望他能上春晚主舞台的留言有上万条。

但在一月底,“六小龄童春晚节目被毙”这样的词条却登上了热搜。根据后来的媒体的报道,当年的春晚节目组压根就没有邀请六小龄童,这也得到了六小龄童本人的证实。“上不上春晚没关系,我很淡然。还是那句话,如果春晚需要我,我义不容辞。”

而央视“知情人士”的回应似乎更加剧了这种割裂的对立:“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这不就是煽动网络话题绑架导演的创作吗?全民都想指挥春晚,但春晚创作真有那么容易吗?导演创作春晚真不是拉一个节目上来的组合模式,否则也不会打磨好几个月。”

图片

最终,六小龄童的确没有登上当年的央视猴年春晚,但除了戏曲春晚,六小龄童还是登陆了不少地方台的春晚。

比如在辽宁卫视,六小龄童获得了三分钟的表演时间,用了特效显示七仙女和猴子飞上天庭的场景,给观众看的着实震撼,也算是另一种程度上了却了大家想在猴年春晚看到“美猴王”的心愿。

然而这样的“拥戴”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从事情最初的发酵开始,就有不同声音的出现。

事实上,在更早的时间,比如2008年、2009年左右,就有一些网友对于六小龄童的一些做法表达过不同看法,“西游垄断化”这样的词汇也会时常出现。2010年,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恶评不断,号称“研究吴承恩几十载”、“改编要忠实原作和历史”的六小龄童,似乎没有看出这部电视剧错误频出。

图片

这些都成为了后来一些互联网争论的重要依据。比如,六小龄童多次在相关人士发生重大事件或重大节日时,直接复制粘贴,“起承转合说自己”,一种说法说好多年。

更大的争议点出现在了2017年,4月,86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不幸离世,作为当年《西游记》的主演,六小龄童出现在了葬礼上,然而在一段经典视频截图当中,六小龄童面对采访时“话锋一转”谈到了自己即将开拍的中美合拍《西游记》,被总结为“灵堂卖片”,成为网友们最难以容忍的行径。

图片

在此之后,“签售会扔书”、“怒喷孙悟空与白骨精谈恋爱”、“师徒四人走穴不带杨洁导演”、“说自己没有替身”、“骂七龙珠”、“在吴承恩故居挂自己肖像”、“一千个观众心中,唯有我一个美猴王”等“黑点”很快也被挖出。

在18年前后,“六学”很快成为了一个网络文化现象,关于六小龄童的梗和段子层出不穷,无论是“国际巨星”战术后仰,还是“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亦或是“中美合拍,今年下半年……文体两开花”成为了各大平台评论区随处可见的存在。

而他本人对此的反应,也成为了“越抗拒越逆反”的当代互联网语境,比如在微博直接挂出网友批评的声音、选择硬刚那些言论、动辄“律师函警告”等等。一时间,六小龄童的形象似乎跌入谷底。


沉默后,子弹继续飞

在19年之后,六小龄童逐渐不再对网上的任何言论进行公开回复,这样的沉寂一下就是5年,直至现在。

严格意义上,把《黑神话:悟空》爆火与六小龄童口碑回暖直接画等号并不准确,早在两三年前,“口碑回暖”就已经随着一些刨根问底的挖掘慢慢出现。

但客观来说,游戏的爆火确实又让更多人认识孙悟空,思考孙悟空这一复杂的角色,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当年六小龄童“维护孙悟空”的动机与实操。

另一方面,经历了近年来诸多有违法乱纪、劣迹斑斑的艺人群魔乱舞后,大家发现曾经被抨击的六小龄童的细微瑕疵,已然是一种“圣人”了。一个人的风评口碑,与舆论环境息息相关,网络的反转又反转,总是让人忘记思考。

比如曾经的在网络上创作六小龄童“六学”梗的很多UP主早已销声匿迹,细究之下,许多曾经让人深信不疑的种种“罪证”,又似乎有些禁不起“推敲”。

图片

例如争议最大的“灵堂卖片”,一些网友发现原视频来看六小龄童录制的地方并不是在灵堂而是在宾馆和殡仪馆广场前,之前大家认为这段表达中最不合适之处,也就是借着这个采访机会宣传自己电影的时机让人有些不适。但网友们发现,同样的说法也出现在了“白龙马”演员接受采访上,就没有遇到太多的争议。

另一方面,杨洁导演去世的第二年,其家人还邀请六小龄童见面、合影。换句话说,当“当事人”的家人都没有什么意见,网友的“正义审判”似乎本身就不那么有说服力。

“签售会扔书”事件后来也有人澄清,当时“只是为了让后面的人能很快拿到签名书”,况且原价90块钱的书,签名版只卖100块还附带一段猴戏表演,实在是有些良心,“签快一点”也无伤大雅。甚至,一些“扔书”视频本身就有很大的再加工嫌疑。

图片

“骂七龙珠”的背景,则是谈到《大闹天宫》这部经典动画的民族性,当时,六小龄童强调要“让我们的国人和外国观众真正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的动画片”,“不要一味地跟着某些国家,去追着他们的那种风格。把孙悟空弄的髭毛乍鬼的那个叫什么‘七龙珠’,这不是我们民族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借鉴人家一些好的理念”

“髭毛乍鬼”这样的表达确实会让喜欢《龙珠》的朋友不适,但考虑到六小龄童的年龄,这样的话还真不至于是很大的黑点。

“一千个观众心中,唯有我一个美猴王。”则更像是恶意剪辑,其完整版的说法是,“我的心愿,哪怕听起来狂妄,我也希望《西游记》播出后,在一千名观众的心中,只有一个美猴王,那就是我。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被玩梗最多的“国际巨星-战术后仰”,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也不过分。

比如《黑神话:悟空》在发售后,全球都吸引了极大关注,除开中国以外,越南地区的好评度排在第一梯队,还有本地“越化组”加班服务玩家,因为许多越南玩家都留言称越南同样有着深厚的西游文化烙印——此前,86版《西游记》在越南重播了接近上百次,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六小龄童本人也多次造访越南,每次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六小龄童自己也清楚这种恶意的存在,在和鲁豫对话时,他讲述了一个更好搞笑的例子:

“有记者问我,你觉得李连杰演的孙悟空怎么样?

“我说李连杰是功夫巨星,为中国功夫走向国际做了很多工作,挺好的。

“记者问那你觉得他演的怎么样?我说这个我不好评价。

“记者又问了那你觉得应该怎样演好猴戏?

“我说要演好猴戏,要先向真猴子学习……

“第二天的报道:《六小龄童说李连杰应该先养一只猴子》。”

图片


六小龄童曾经表示:“对于网络上的一些非议很不理解、很委屈,完全是对我人格的一种曲解。比如孙悟空只有我是代言人,什么场合什么地点我说过吗?这话我完全没有说过。”

结果,网上形成病毒传播的,真的只剩一句“我是孙悟空的代言人”。这还真的成了“要断章取义,节选自不要断章取义”了。

图片


复杂一面

换句话说,在六学最为兴盛的年代,六小龄童本身更多成为了梗文化的一部分,人物本身的争议其实之前就没有板上钉钉,随着近期更多辟谣和素材出现,人物人设的“反转”是显而易见的。
梗文化往往不在乎梗本身的真实性,只在乎这个梗是不是能足够下沉到各个阶层。就比如最典型的“中美合拍……文体两开花”——六小龄童本人其实压根没说过“文体两开花”,出处是有网友看到六小龄童转发刘国梁当选乒协主席新闻后,仿照六小龄童语气的杜撰。
这种基于群体身份的认同,成为了某种互动仪式,“六学”话语在当时就是一种社群流通的特殊语言。它的确也是一种亚文化,但有时却会在幽默和冒犯当中找不清边界,哪怕有时并非出于主观恶意。
图片

当冒犯与反冒犯反复拉扯,一些事实与意义就会被消解。
比如,批评“孙悟空与白骨精谈恋爱”也是六小龄童的争议点之一,虽然本人从未公开点名道姓是哪部作品,但大家心理都清楚这是对周星驰《大话西游》的一种“抨击”。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往往大家在谈到六小龄童抨击“孙悟空与白骨精恋爱”这件事时,又习惯性的忽略为什么六小龄童要这么说。
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饰演的最著名的绍剧就是《三打白骨精》,他出演的这一剧目还曾被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观看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打白骨精》是经典猴戏,六小龄童从小接受的猴戏理念就是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白骨精是邪恶的化身,孙悟空打死白骨精是天经地义的正义战胜邪恶,再加上他拍的影视剧西游记里也有三打白骨精的戏份,他几十年里从内心的思想上就已经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根深蒂固了,他有这样的发言,其实也可以理解。
图片
经过几年的沉淀大家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其实六小龄童就是一个急脾气的人,尤其是对待猴戏、孙悟空和西游文化,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倔脾气,以他的地位和经历来说,其实也非常正常。
六小龄童当然不是毫无缺点,但反过头来,优点和缺点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是和“抽象梗”最大的区别。
有网友又挖出当年《西游记》剧组重聚的一件事情,每每在谈到当年拍戏的工资时,六小龄童一般都略带自豪地说我是全组工资最高的人,6年拿了不到2000块钱。然而在2013年出席《鲁豫有约》时,当六小龄童再度谈到此事时,鲁豫告诉他实际上他并非工资最高的,而是另有其人。
图片
原来,当年只出演了3集的“白龙马”王伯昭,每集的片酬就高达500元,3集总共拿了1500元的稿酬,这是因为王伯昭当年并不太想演白龙马这一角色,于是故意报了一个非常高的价格,但没想到《西游记》导演组接受了。
在知道这一事实后,一些细节倒是值得玩味,镜头给到了六小龄童,先是一个颇有些释怀的笑,然后带头鼓掌。
图片

就像《新京报》所言:“六学”不过是众多网络迷因中的一分子,它在短暂流行的时间里,连结了那些想要通过它获得快乐的人,同时因为六小龄童本身具有超高的国民度,而获得广泛的复制传播。只是这快乐来得容易,去得也快。而时光流转,“六学”终将成为过去,被新的迷因所替代。
造神又毁神的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在互联网世界出现,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