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深圳高校上榜人数创新高!

图片


好消息!

深圳数百名科学家和学者

上榜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


近日

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

发布第7版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


图片

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官网截图


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榜单遴选出217098名科学家

大致涵盖了各学科

排名前2%的科学家

中国大陆有

10687名科学家入选

其中

深圳数百位科学家和学者入选


今年,深圳高校表现依旧突出

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上榜人数再创新高

🎉🎉🎉




深大80名学者入选双榜单



图片


在本次发布的榜单中,深圳大学共有243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80名学者同时入选了“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


据统计,深圳大学共有82名学者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相较于去年“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该校入选学者数量增加13名。82名学者涉及12个学科领域、25个子学科领域及校内14个学院(部,其中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入选学者最多(12人


深圳大学共有241名学者入选“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相较于去年“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入选学者增加34名。241名学者涉及13个学科领域、46个子学科领域及校内19个学院(部,其中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入选学者最多(32人


深圳大学作为深圳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强校、打造人才高地工作,持续优化人才“引育用留”体制机制,打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生态。目前已建成一支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素养精进的人才队伍,水平对齐部分985,居地方高校前列。现有全职诺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21人(含诺奖),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13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108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104位。




南科大朱健康院士

位列生命科学全球第一




图片


南方科技大学2024年最新前2%科学家年度榜单入选人数为193人(含12位归属单位未标注南科大的在岗教师),终身榜单入选人数为109人(含15位归属单位未标注南科大的在岗教师)。分别较去年增加19人和10人。


入选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学、信息与通讯技术、使能与战略技术、化学、临床医学、物理与天文学、工程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统计学、生物医学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南科大朱健康院士位列生命科学全球第一。


南科大通过构建面向全球的人才引进体系,根据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大力引进全球具有重大科技成果和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人才、国家急需高层次战略人才来校工作,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发展,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


截至2024年9月,已签约引进教师约1400人,包括院士61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50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高层次人才占教研系列50%以上。


近年来,全职引进了菲尔兹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瑞典工程院大金奖获得者乐思,国际著名分子遗传学家、植物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等。


此外,学校实施“PI制自由探索+团队有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模式,为教师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学校充分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攻坚大项目。成立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可持续材料研究院、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等10个由杰出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牵头的重大科研平台。学校学科影响力迅速提升,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行列。化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等1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


记者了解到,南科大教师屡获国内国际学术奖项。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巴克利奖、菲列兹·伦敦奖、复旦-中植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大金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腾讯科学探索奖、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Frank Rosenblatt奖、美国计算机协会戈登•贝尔奖、美国科幻研究协会托马斯·D·克拉里森奖等,在国内外建立了良好声誉。




港中大(深圳)入选学者

涉及31个子学科领域




图片


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了解到,今年学校在“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的上榜人数上双双创新高,44人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65人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其中,39人入选双榜单。入选学者涉及31个子学科领域,其中,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网络通信、运筹学、自动化工程等领域入选40人,彰显了大学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人才储备。


自2014年建校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始终坚持高标准、国际化的人才战略,规划了计算机数据科学、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四大学科群。大学建立了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聘用、晋升制度,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依据,以学术影响力和贡献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标准。学校实施“9+3”薪酬制度,鼓励教授开展产学研合作,融入国家和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大学积极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和服务,致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人才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加盟。


截至目前,大学已引进了65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6名,各国院士超40名,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大学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


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是港中大(深圳)的重点学科方向之一,本次榜单汇集了罗智泉、李海洲、崔曙光、张瑞、张大鹏、黄建伟等一批杰出专家人才。


罗智泉院士领衔的大数据研究团队,在5G网络优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多项卡脖子问题,获得了业界重要奖项;李海洲院士在语音语言处理和类脑计算领域享有盛誉,作为国际语音通信学会(ISCA)首位华人主席,他的工作得到了广东省、深圳市重大团队及平台项目的认可与支持;崔曙光院士致力于未来智联网络研究,在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下,荣获加拿大工程院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两院院士的荣誉;材料与化学领域,唐本忠院士作为聚集诱导发光(AIE)的发现者和聚集体科学研究的领军者,开辟了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引领的全新学术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公共政策学院创院院长郑永年教授上榜,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的研究,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未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继续坚持高标准、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发展平台和学术研究平台。以人才促进教育,以人才驱动创新,为建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不断奋斗。




深圳还有这些高校表现亮眼



深圳技术大学共有14位学者上榜,涉及5个学科领域,14个子学科领域。其中10位学者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1位学者入选“2024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图片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有8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入选人数创历史新高。


今年深圳新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此次有33位学者上榜,涉及7个大领域,72%集中在临床医学、使能和战略技术、生物医学领域。


图片




深圳高校

为何能成为高层次人才“聚宝盆”?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是衡量高校国际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深圳高校入选榜单人数稳步增长,说明深圳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也凸显了深圳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深圳已成为全球高端人才流动的热点城市。”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绪说。


据了解,近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深圳坚持自主办学和引进办学并举,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迅速集聚。


图片


目前,深圳全日制高校数量达到16所。去年年底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市高校全职院士达到112名,国家海外引才专项获聘总人数位列广东省第一。可以说,深圳高校已成为深圳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聚宝盆”。


诸多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为何愿意加盟深圳高校?吸引各类人才来了后,又如何留得住、干得好?


有教育观察人士表示,除了深圳城市吸引力及给力的人才政策外,深圳高校干事创业的氛围、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聘用机制、创新的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是重要原因。


“深圳发挥其改革创新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聚焦人事制度等关键环节,很多高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引才、育才、用才等力度,推动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深大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预长聘教师制度,以制度优势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同时,打造 “荔园人才”“特聘教授”“学术荣誉岗位”等人才培育阶梯体系,赋能人才快速发展。在人才发展全周期托举扶持下,近三年学校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近70人,创历史新高,实现深圳高校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零的突破,更是全国仅有6所、广东省唯一的书记校长双院士领衔高校。该校还构建人才分类管理评价体系,放手人才在实干争先中追求卓越。并建立标志性成果“一票通过”考核机制,试点“长周期”考核,鼓励人才勇闯“无人区”。


图片


在南科大,全员聘任制等制度,既保障了人才的活力,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撑。PI制则保障了每位教研序列的教授都是独立课题组负责人,年轻的科学家们不需要依附在大教授团队中,有独立的启动经费,可独立筹建实验室和人员团队,独立申请国家各级科研项目。南科大还优化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注重考察不同系列教师的专业性、创新性、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


港中大(深圳)建校初就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职称晋升制度,重在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贡献,以国际同行匿名评审为核心依据,不简单把人才“帽子”、论文数量、承担项目和获奖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和直接依据。职称评聘不预设名额限制,让青年人才专注于自我提升与自我竞争。


深圳技术大学不仅打破传统高校师资招聘方式,还创新探索教师评价方式改革,不唯论文、科研数量“论英雄”,实施同行专家评议和个人代表性成果评价结合的人才评价制度,分类评聘考核。在职称晋升中,则将横向与纵向项目等同看待,突出教育教学实绩,以解决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实际问题、产学研创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


图片


得益于一系列创新的人才政策,高校人才活力被激发。近些年,深圳高校多名教师入选院士、会士,诸多教师收获国内外各种大奖或在权威期刊频频发表高质量论文,这些都证明人才在深圳高校不仅不会水土不服,反而后劲十足。




高校高层次人才聚集

为深圳带来什么?




诸多高水平人才的集聚,成为深圳高校跨越式发展、高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目前深圳有全日制高校16所,高校发展实力强劲。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管窥一二:


近些年,深大综合实力全面快速提升,实现国内外排名飞速进步,被称为“内地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南科大数学学科2022年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南科大成为深圳首所跻身“双一流”的本土高校,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之一;


2021年,深大、南科大、港中大(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工大(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深圳技术大学入选省特色高校提升计划;


深圳高校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全市高校有各类科研平台超过690个,其中部级以上约60个,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78个,深圳大学还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近些年,考生报考深圳高校热情持续高涨,多所深圳高校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生源质量也持续提升……


“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所在,我们希望通过全球聚才、留才,最后高质量用才,让杰出人才为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服务,更好助力城市发展。”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随着高水平人才的集聚,深圳的高校正在为深圳增强源头创新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推动和支撑。


记者注意到,紧密对接城市需求,深圳高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科学家及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形成高水平科学家团队,以强劲的人才实力增强科技创新力。同时,多所高校改变内部“指挥棒”,在对人才科技评价机制中,更看重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而非拿了多少项目经费,鼓励科研人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聚焦源头创新,诸多深圳高校通过建设大平台、争取大项目、打造大团队,并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及奖励机制等,在深圳支柱产业相关领域发起“原点冲击”,取得阶段性成果。


图片


如2019年、2020年度、2023年度评选出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南科大均有院士领衔、青年师生参与的科研成果入选。该校的科研成果近些年更是频频登上顶尖期刊,曾一个月有六项科研新突破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


高校的前沿成果,也正在不断走出大学校门,进入产业一线,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包括深大、南科大、港中大(深圳)等在内的多所高校,在深圳多个区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诸多高校与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或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深圳高校作为人才“聚宝盆”

正将人才第一资源转为创新第一动力

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点赞!



来源 | 晶报综合南方+

记者 | 林菲 江丁 王靖博 刘钢(通讯员 马明霞 韩文嘉)

编辑 | 李一凡


往期推荐

18岁时“一见倾心”,现场唱起刘欢的歌……港中深“洋院长”的中国缘分 | 晶报10分钟

12306新增“车内换座”功能!要多花钱吗?最新回应→

川航一航班挂出7700代码,紧急备降宁波

早高峰多车相撞6死7伤,官方通报!

图片
图片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