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最新长篇《少年连》:不屈不挠的少年中国心

“只要有一个中国人活着不服,那中国就没有臣服。”“我们死也不能投降,这是我们抗联人的骨气,我们少年连也不例外。”80多年前在北中国的深山密林中,一群少年战士面临着生死考验,他们彼此贴心鼓励,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将他们的铮铮誓言吹向灰暗的天空……这是作家何方今年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少年连》中动人心魄的场景,他长期收集历史资料,通过现场勘察、实地采访,精心构思,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创作了这部力作。《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感怀:“我们从《少年连》中认识了一以贯之的中国人,我们主要的力量来源于骨气、血气、家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支撑起的强大意志力。”
图片
何方出生在吉林蛟河,在长白山下长大,从小就听经历过战火的老人们讲述抗联战士英勇抗日的故事,他从青年时代起开始文学创作,抗联题材就萦绕他的心头,但是一直没有轻易触碰。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他坦言:“我有两个忧虑,一是我能把抗联战士在极恶劣环境下的顽强抗战精神写出来吗?能把抗联战士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写出来吗?另一个忧虑是,我从哪个角度入手?”虽然迟迟不敢动笔,但他一直注意搜集抗联老战士的回忆录,阅读他们的口述实录。有一天,他在抗联将领冯仲云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读到关于少年连的故事。东北抗联共有十一个军,大多数的军都建有少年连、少年营或者少年铁血队。他又读到了《风雪长白山——王传圣回忆录》。王传圣原来是杨靖宇的警卫员,后来担任了抗联一军少年铁血队的指导员。何方心里豁然开朗,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来书写抗联战士。
抗战文学是宏阔的历史题材,《少年连》以开创性的视角,聚焦东北抗日联军中的少年连面对侵华日军的残酷围剿和凛冬酷寒的严峻考验时,他们展现出中华儿女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这是填补抗联历史上少儿题材空白之作。
雪峰丛林中的游击战
1939年底,日军投入往年数倍的兵力进山围剿抗联,少年连在执行任务中与大部队失联,在冰雪封冻的峰峦间,在风雪交加的山林里,一群少年战士,背武器、爬悬崖、钻密林,随时迎战日寇的袭击;他们点篝火、宿野营,用雪水煮野菜树皮加上几粒苞米无法抵御饥肠辘辘,但是饥寒交迫与围追堵截都打不垮他们的铮铮铁骨,他们以一腔热血和机智勇敢抵抗着敌人的围剿,与日寇展开了顽强的游击战。
在有限的少年连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如何创作出引人入胜的小说?不是概念化的说教,而是能够与当代读者对话的作品,贴近历史,沟通当代,必须落实在如何结构小说,布局情节线索,如何运用真实鲜活的细节,在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这真是艰巨的挑战。
作家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是建立在深厚情感与真实材料的基础上的。何方长年收集抗联资料,有东北抗日战争综述、抗联军史、抗联战士口述史和抗联抗战歌谣。他还找到不少辅助资料,如当年的地图、武器枪械、日常生活方面的资料,他不想在细节描写上出现瑕疵。从动笔到最后完成,他用了两年多时间,“我在写作中,有过三次小说结构的重要修改,初稿的情节线索是少年连与师部失联后,他们选择森林的某处固守,他们如何抵御日寇的诱降,如何解决严寒与饥饿等困难。后来我发现在敌人的追击中,少年连不停变换作战地点,不断作出抉择、被追转移的情节更加惊心动魄,我废除写好的几万字,重新开写,后来又二次调整情节与人物的处理,找到小说叙述语言的基调。”
学习、健身、追求梦想是新时代少年的生活常态,而在八十多年前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抗联少年战士的生活轨迹截然不同。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一个先来的危险,小说故事情节的不断反转,吸引读者一路“追读”,关注着他们的艰险处境。他们接受师长的命令,和严重减员的二连一起下山,到大荒沟敌营搞粮,解决部队断粮的危机;好不容易追上先下山的二连,商量好攻打敌营计划后,二连临阵生变,少年连决定独立攻打,有勇有谋地攻入敌营,获得粮食和物资;在撤退途中先遭遇大风雪,后迎战日寇的袭击,好不容易夺得的物资,又落入敌手,他们顶风冒雪在悬崖边行军,终于甩开敌军追击,赶到预定的师部秘密营地,却发现师部已遭敌军突袭而转移,此后少年连踏入茫茫山林,在饥寒交迫中求生、抗敌、寻找大部队的下落……戴四海无法入睡,他的脑中不时闪过受伤的父亲被鬼子带走的身影;马宝祥将受伤的胡永顺身上带的弹药全搬到自己身上时,才知道他的负载有多么重;宋二虎已经把探路的木杆拿在手里了,曹德亮硬是抢过来自己冒险前行……
图片
危难险境中坚强成长
不同于一般少儿题材作品,《少年连》让读者看到80多年前的少年战士面临严寒、饥饿、生死等极端考验前所展露出的骨气、坚韧与热血。他们是少年英雄,不是让人仰视的高大全,不是扁平化的人物,而是让人敬佩又心疼的少年。小说在扣人心弦的情节展开中塑造了万长青、刘景福、胡永顺、豆包、朴日松、苗雁来等人物群像,作家生动呈现少年战士的勇敢果断,也不掩饰他们身上的稚气与冒失,心中的伤痛与压力,细腻刻画出他们在危难和险境中坚强地成长。
以王传圣为原型的指导员万长青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核心人物。在抗联的建制里,连长和指导员岁数稍大些,在二十岁左右,他们成为小战士们的主心骨。万长青率领着少年连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第二年春天找到师部战友,准备与大部队汇合。他的信念气节和指挥才能功不可没,但是他也作出过比较冲动的决定,为了解救战友,他不顾双方实力对比,深夜袭扰鬼子,这是他不够理性周密的表现,作为二十岁的年轻人,他还有成长的空间。
何方表示,小说的人物群像中,他最喜爱的是刘景福和豆包。刘景福曾经与战友争当机枪手。战友牺牲后,他的话语让人动容,“谁都知道,机枪手容易死,我和你抢就是不想让你早死……”他心中对女战友金贞玉有好感,但只是暗中关注对方,在她遭遇危险的时候,他救助她踏上安全之路,而自己走上了险途。当他坠落悬崖摔断双腿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机枪,然后是想寻找部队。
豆包是个爱琢磨的孩子,他干活儿懂门道,砌灶搭炕什么的比较内行。他总是想方设法解除少年连的困境,他保留沾过毒的钢盔,反复清洗,因为大山里,没有煮“锅”,后果不堪设想。他的理想是抗战胜利后,要当一名火车司机。他想除掉叛徒王大川,为少年连杜绝后患,他独自下山行动,而后英勇牺牲。
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塑造个性鲜明的少年群像很不容易,最让何方感佩不已的就是抗联战士的英勇顽强和坚贞不屈。他们在严寒中宁可冻掉手脚和耳朵,也要和日寇拼命。“先烈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一定要写出抗联少年战士不服输的精神,让他们热血刚毅的少年形象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们虽然还是孩子,而他们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希望。”
《少年连》以生动的文学笔触再现少年战士无畏强敌、坚持抗战的民族气节,让我们感怀他们不屈不挠的少年中国心,小说赓续了当代文学史上少儿文学经典《小兵张嘎》的传统,是新时代续写少年抗战的力作。
  作者:王雪瑛
文:王雪瑛图:出版社编辑:宣晶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