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东北虎豹、扬子鳄……人大人一起守护!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图片

国宝大熊猫该如何守护?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有多少“巡山人”?

野生扬子鳄的栖息地该如何巡护?

梵净山有哪些生态资源?

为什么说武夷山是一座宝藏?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有这样一群人大人,他们行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公园等,用双脚踏遍千里江山,用心灵感悟美丽中国,围绕国家公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主题开展调研。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生态环境学院“行走美丽中国”实践调研团的故事。


一年四季,他们都在“追”熊猫


大熊猫都在我国四川境内吗?其实不然,甘肃和陕西的部分地区也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暑期,生态环境学院16名师生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白水江片区调研。


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白水江与白龙江交汇后静静流淌,山上植被苍翠,这里就是18万公顷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走进保护站的小展厅,地上的几口破锅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些铝锅已经被磕碰变形,外表被熏黑,看不出原本的颜色。


然而,保护大熊猫的故事就从这些锅开始讲起。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核心区域没有人类活动,更没有供车辆行驶的道路。保护站的巡护人员需要定期攀山越岭进入这些区域,维护红外自动相机、收集大熊猫粪便、调查大熊猫活动痕迹等,这路一走就是几天到十几天。巡护人员背着锅上山,就地烧火做饭,晚间住在塑料布简单遮蔽的多人帐篷里。一年四季,他们都在“追”熊猫的路上。


保护站工作人员大多数人毕业于林业、环境相关专业,在险象环生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守护着这片土地上供大熊猫生息繁衍的一草一木。如今,我国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稳步增长至如今的近1900只。这些显著成效的背后,离不开“熊猫卫士”们的默默守护。


图片




“护鳄世家”的40年守护之路


在安徽南陵,生态环境学院的16名师生来到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张晟言语不多,调研团一行人进屋时,他就站在屋内一角微笑迎接。十余米见方的客厅里,摆满了各色锦旗、荣誉证书以及扬子鳄的科普资料;通往后院水塘的门框上方,挂着两张黑白相片。


图片


4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张晟的爷爷张金银就是在后院的这个水塘第一次发现了野生扬子鳄。当地把扬子鳄称为“土龙”,视其为糟蹋农田的害兽。张金银却没有伤害它,反而喂它食物、视它为亲人,唤为“张龙”。在张金银的悉心照料下,池塘里的扬子鳄数量越来越多。


保护野生扬子鳄,是张晟从爷爷那里接过的责任与使命。如今,张晟成了长乐村所在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


参观完毕后,调研团的同学和张晟聊起他的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扬子鳄的栖息地进行巡护,看有没有钓鱼、乱扔垃圾等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而这样的巡护需要随机地进行,以防有人摸清巡查时间线路、偷空“作案”。


当被问到是否考虑换个工作的时候,张晟坦言:“在外地打工会赚得更多”,但他坚定地表示,这件事是他自发要做的,如果条件允许,他要一直守护下去,“护鳄”工作任重道远。


爷爷的那一声声“张龙”从40多年前传唤至今,张晟心底的情怀和责任在支持着他数年如一日地坚守这个岗位,他的这份勇气和责任感也令调研团全体师生敬佩。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张晟一样的基层巡护者坚守着生态保护的红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得以有推进的基石。



图片

从“淘金者”到“护林人”


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学院的17名师生来到梵净山脚下的印江县木黄镇金厂村。在这里,他们结识了田茂雄


金厂村,顾名思义,与“金”有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们靠开采金矿致富,但是在财富增长的同时,山变秃了,水变浊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彼时,田茂雄是小有名气的“淘金者”,全家靠金矿过上了不错的生活。2002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印江县决定关闭所有金矿。田茂雄一度想不通,金矿没了,一家的生计怎么办。


图片

▲ 金厂村曾经开采金矿造成的生态破坏

(图来源于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金厂设立管理站,耐心做群众的工作,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田茂雄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了非法采矿行为的危害。从“矿主”转变为“护林员”,他积极沟通,逐步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在村中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他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守护曾被破坏的山林;他带头转变产业发展,创办“茂雄金豆腐山庄”,在当地享有盛誉。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种植业,开设农家乐、养殖豪猪、开办茶园等,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收入逐年攀升。他逐渐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被推选为村支书,立志代代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


图片

▲ 田茂雄开办的农家乐和金厂村的特色生态产品


田茂雄说:“我对梵净山有感情,每当我踏上那条熟悉的山路,就像走进了母亲的怀抱。我希望梵净山更美,也希望村民更富裕,今天我们都做到了。”在实践团师生看来,田茂雄放下了一个“金饭碗”,拿起了一个“金饭碗”,前一个是以损失环境为代价的“金饭碗”,后一个是绿水青山永续发展赐予的“金饭碗”,这个饭碗更厚实,端得更踏实。


图片

▲ 金厂村千年银杏树




念念不忘梵净山的教授


调研团里有这样一位教授——她曾走遍贵州大大小小的保护区,将青春和激情洒在祖国西南的热土上;她也曾赴海外求学,又毅然回国任教。多年来,她一直怀着对梵净山生态保护的执着和感情,带领学生一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龚亚珍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浙江,1995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贵州工作,保护梵净山是她研究中的重要内容。2003年,她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森林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龚亚珍心中最念念不忘的还是梵净山。在校期间,她多次带领学生来到梵净山开展调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为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此次调研途经梵净山半山腰的一处破旧房屋,龚亚珍说,这里就是她当年进山调研时住过的房子。山间的房屋低矮破旧,甚至没有自来水和供电,毒蛇毒虫经常出没,但是为了获取最准确的监测数据,研究者需要在这个环境中艰苦工作。生态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生贾册感慨道:“导师不仅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我们,更用执着的精神感召我们,这就是环境人的坚守。”


图片
图片

龚亚珍教授指导学生与农户进行访谈调研




从躬身生态实践到聚焦国家公园研究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入口,生态环境学院2022级博士生梁宇超指着牌子说:“这是我第三次到武夷山调研了。”一年多前,他“初识”武夷山,就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公园建设案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院的支持和导师的鼓励下,他一次又一次来到武夷山,将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博士阶段研究的重点领域,选择了借助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评估国家公园提供的非市场价值的研究方向。


“三次调研,我看到了国家公园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也看到了我国政府在支持国家公园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巨大投入。”梁宇超边走边向身边的本科、硕士师弟师妹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坚持高质量保护的同时扶持当地优势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挑战。”一位硕士同学补充道,“我到大熊猫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调研,看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协调不同行政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在调研中,他们的讨论持续进行着。


图片


梁宇超说:“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体系的核心,公园建设中涉及许多重要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术问题,例如如何通过经济学方法为国家公园中的非市场产品定价、如何协调生态系统保护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为国家公园中的特色产业提高附加值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我们这代青年的任务就是解决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让伟大理论转化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梁宇超说道。


图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人民大学“行走美丽中国”实践调研项目自2023年启动,300余名师生已走访10余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地感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探寻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总结各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面向未来,人大师生将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为自觉行动,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生动实践的故事,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出品:党委宣传部

文图:生态环境学院

编辑:任瑾

设计:邱童

责编: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