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丨让猕猴桃成为更多人的“致富果”

  新华社西安9月24日电(记者姚友明、邵瑞)在位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的梦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59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刘占德在一间特殊的房前停下了脚步。房间里放着刚刚采收来的猕猴桃。  

图片
刘占德在猕猴桃园工作。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2007年,陕西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低谷期。当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在为建在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眉县的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征集负责人,本来在学校机关工作的刘占德因为有林学专业背景,进入了候选人序列。最终,他“半路出家”,被学校安排到新西兰进修学习。

图片
刘占德在新西兰进修学习。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学习回来后,我就直接被派驻到眉县进站了。2010年4月,在我向当时的校领导提交了一个关于国内外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的报告后,我才正式成为猕猴桃试验站的首席专家。”刘占德说。

  以往人们的印象中,试验站就是个搞研究的地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要承担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共四项功能。为了让试验站引领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刘占德和学校机电学院、经管学院等其他院系的老师取得了联系。“农业的产业链非常长,我想让不同学科各个老师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他说。

  为解决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刘占德提出了“1+2+2+N”的推广新模式,即1名西农专家教授,加上2名县技术骨干、2名乡土人才和多名职业农民协同推进农技落地。

  “我们重点推广猕猴桃在生产环节的10大关键技术,大家一旦掌握这些技术,果园的标准化程度就起来了。”刘占德说,“随着‘徐香’猕猴桃逐渐成为眉县猕猴桃的主栽品种,市场对猕猴桃的接受程度提高了,产业就能获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图片
刘占德(前)在猕猴桃园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占德发现陕西省城固县的传统经济作物柑橘因受冻害损失惨重,但农民零星种植的猕猴桃却安然无恙。

  “历史上,猕猴桃的原产地就在秦巴山区,那为什么现在却很少有人种呢?”刘占德决心一探究竟。他联系当地果业部门,在一块40亩的试验田里试种了12个品种。没想到,3年后就开始挂果了,其中4个品种表现优异。

  在刘占德主导下,陕西提出猕猴桃产业“东扩南移”战略。如今,猕猴桃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城固、洋县、西乡、岚皋、商南等县均有种植,还辐射到了陕西东部的渭南市临渭区与华州区。

  杨凌梦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高志雄从2018年起在杨凌建设了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园区内不仅有猕猴桃新品种良种繁育、标准化的示范展示,还有专用的花粉加工厂以及有机肥场。

图片
刘占德(中)与学生在田间工作。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目前我们示范带动的企业超过了30家。”高志雄说。

  刘占德的学生刘艳飞博士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已成长为眉县猕猴桃试验站的育种专家。

  “现在学校猕猴桃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前就要首先深入各个产区调查研究,回来后进行充分的讨论后,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然后开展紧扣产业关键问题的课题研究,三年级再到产区去,验证自己毕业论文的可行性与产业价值。应该说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依托大学试验站的人才培养体系。”刘艳飞说。

  考虑到老旧果园增多,刘占德带领团队提出了百万亩果园改进计划,即“四改五提升”。从土壤、品种、架形、适度规模化与生产机械化的现代新模式等四个方面入手,实现猕猴桃种植基础条件、技术、质量、品牌和效益的五方面提升。

  “我们会继续沉下心来做事情,要优选储备和推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让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刘占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