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中的安徽元素|范仲淹记忆里的“长山”在哪里?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就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记载范仲淹身世的历史文献比如《宋史·范仲淹传》以及范仲淹去世后好友欧阳修为他写的《神道碑》中,均称“(范仲淹)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至于这个“长山”是哪里?“朱氏”是何人?后人均不清楚。范仲淹去世至少120年之后,他的五世孙范之柔邀请挚交楼钥编撰《范文正公年谱》时,记为“再适淄州长山朱氏”,于是近一千年来,人们均认为范仲淹丧父之后,便因母亲的改嫁来到淄州长山(今山东省淄博市长山县)。可是,笔者在更多的文献中发现,此“长山”或是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范仲淹像
随母改嫁到朱家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在今陕西郴州一带),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淳化元年(990)腊月,父亲范墉被调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任职地点在现在的江苏徐州一带。赴任途中,范墉病逝。此时的范仲淹年仅两岁,他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是父亲前妻留下的。母亲谢氏将丈夫安葬后,生活无依无靠,守制结束后,便带着范仲淹改嫁平江府推官朱文翰。平江府即现在的苏州;推官,负责审理案件的司法官。此时的朱文翰也已经有孩子,是前妻初氏丢下的。 
跟着母亲来到朱家时,范仲淹尚未记事,名字也改成了“朱说”。好在朱文翰对待这个继儿如同己出,并让他读书学习。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考中第97名进士,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类似于现在分管司法的副市长,任职地点在今安徽宣城广德。范仲淹的执政理念和水平都是很出色的,尤其是以他为首的“庆历新政”改革,备受瞩目。因功受赏时,他请求“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即将朝廷对自己的官阶奖赏“回赠”继父,得到朝廷允许。 
范仲淹的“年谱” 
1052年,范仲淹去世。至少120年之后,明州鄞县(今宁波市)人楼钥应范仲淹五世孙范之柔之请,为范仲淹编撰年谱,即《范文正公年谱》。这位楼钥(1137-1213),是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仕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宋光宗时,楼钥官至中书舍人,宋光宗就说过“楼舍人,朕亦惮之”。可见楼钥不是一般官员。楼钥编撰的《范文正公年谱》中记载:“(范仲淹)二岁而孤,母夫人谢氏贫无依,再适淄州长山朱氏,亦以朱为姓,名说。”再适,第二次嫁人,改嫁。淄州长山,即今山东淄博市长山县。 
那么,这个淄州长山的朱氏是谁呢? 
范仲淹在庆历五年(1045),有一份上奏朝廷的折奏《乞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官奏》,称“念臣遭家不适,有生而孤,惟母之从,依之以立。继父故淄州长山县令朱文翰,既加养育,复勤训导……伏望以臣所受功臣勋阶恩命回赠继父一官”。由此,我们知道“年谱”中“朱氏”是朱文翰,但“继父故淄州长山县令朱文翰”并非可以理解为“朱文翰是淄州长山人”。 
这里,有一个很蹊跷的问题:据长山县《朱氏宗谱》记载:“始祖文翰,字苑文,宋太宗端拱二年中进士。任江南平江府推官。召试馆职,授秘阁校理。真宗即位后,拜户部郎中。景德初,出为淄州长史。”这是说朱文翰当年出任的是“淄州长史”,与上述“长山县令”不同。 
从常识角度言,“宗谱”对始祖主要生平事迹、官职的记载是很准确的。《朱氏宗谱》记载朱文翰在景德初年(1004)出任淄州长史,未有出任长山县令之记载。长史是州官,县令是县官。可作为养子,像范仲淹这样学问品行的人,而且又是递交给朝廷的奏折,他真的会把继父的官职弄错吗?这两处记载的矛盾,姑且存疑。 
《祠堂记》里的长山 
南宋绍定二年(1229),也就是在编撰《范文正公年谱》的楼钥去世后16年,池州青阳县县令丁植在青阳县木镇长山村倡建了一座范仲淹祠堂,辗转委托与青阳县比邻的石埭县人、时为朝廷大夫的丁黼写《范文正公祠堂记》(以下简称《祠堂记》)。《祠堂记》被收录在(乾隆)《池州府志》中。 
丁植为什么要在青阳县木镇长山村修建范仲淹祠堂?对这个问题,丁黼在《祠堂记》中有详细交代。限于篇幅,仅就我们关注的“长山问题”摘要阐述。 
首先,丁黼说范仲淹作为北宋名臣,生前凡是宦游之地,“人怀其惠,莫不有祠”,表明范仲淹生前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人们都建祠纪念,但是,池州青阳县并非范仲淹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丁黼在《祠堂记》中说,原因是范仲淹“少长于长山朱氏”。丁黼说,《宋史·范仲淹传》和欧阳修为范仲淹撰写的《神道碑》都说:“(范仲淹)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然人漫不知长山为何地,朱氏为何人,而公之寓于其家几何时也。” 
接着,丁黼进一步解释说:天台(今浙江台州)人丁植来青阳县任县令时,访知距离该县县城仅十五里的木镇长山村,居住着朱氏家族;朱文翰的孙子朱延之保存着范仲淹与他往来的两封“手帖”,即书信,信中彼此以子侄称谓;朱家人还保存着范仲淹母亲谢氏的画像;范仲淹继父朱文翰,景德初年(1004)出任淄州长史,范仲淹发迹之后,请求朝廷加封其继父为太常博士。 
丁黼记载说:“由此观之,公留止往来长山时间最久,其亲爱顾念朱氏情义最笃,皆以父母故也。公之宦游,远者三四岁,近者一二岁,犹皆立祠,长山独无祠,可乎?此丁君所以拳拳不能已也。”意即别的地方因为范仲淹在那儿当官三四年或一两年,便建祠纪念,唯独范仲淹“留止往来”时间最长的长山却没有范公祠堂,这是县令丁植一直耿耿于怀的一桩心事,怎么能不建祠呢? 
这就是池州青阳县木镇长山建有范仲淹祠堂的主要原因,丁黼在介绍这一原因时,把范仲淹幼时在青阳县长山“留止往来时间最久”的事情已经讲得很清楚。 
图片
山东邹平(淄州长山)范仲淹塑像
淄博和青阳“说” 
记录范仲淹与池州青阳县长山关系的文献《祠堂记》,除了上述(乾隆)《池州府志》中收录之外,(光绪)《青阳县志》、(康熙)《石埭县志》以及范氏后人编纂的《范文正公集》等均有收录,并且,清初由范氏十九世孙、宗祠主奉人范能浚主编的新版《范文正集》也明确写道:“(范仲淹)端拱二年己丑生,二岁而孤,母谢夫人贫无依,更适池州长山朱氏。” 
除了这些地方志书,还有一些别的重要文献,在提及池州青阳县长山时,也有相关记载。 
《江南通志》记载:“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有洞如垂铎,石皆青黛色。宋范仲淹读书于此,故名。”《江南通志》是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赵洪恩主修,雍正七年(1729)江苏巡抚尹继善“奉诏重修”的志书。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池州青阳县记:古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秀拔群山。范仲淹读书其中,更名读山。”《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顾祖禹编撰的,历来有地理著作中“千古绝作”“海内奇书”之誉。 
《嘉庆一统志》记载:“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相传宋范仲淹读书于此。上有读山、秀岩二洞。其北为长山。”《嘉庆一统志》是古代中国最后一部官修地理总志,所记历代建置沿革素称“准确、完备”。 
青阳《长山朱氏家谱》记载:“始祖文翰,字苑文,宋范文正公之继父也。太宗端拱二年进士,江南平江府推官。……景德初,出为淄州长史。” 
从这些记载看,范仲淹在青阳县长山生活、学习的时间有17-18年;母亲改嫁的朱文翰是池州青阳人,曾出任淄州长史(或淄州长山县令)。关于朱文翰,到底是山东淄州长山人还是安徽青阳县木镇长山人,目前,有山东淄博和安徽青阳两说。也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说法:朱文翰籍贯是池州青阳木镇长山,后去淄州长山为官。彼时,正值范母谢氏改嫁,范仲淹跟随母亲来到淄州长山读书。 
作为当今研究者,我们期待出现更多的历史证据,以进一步弄清真相,毕竟,这涉及到范仲淹的成长环境,而成长环境对其成才是有深刻影响的。 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