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观歌舞剧《天边格桑花》有感

毫无疑问,歌舞剧《天边格桑花》之所以是一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盖因其创作题材源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两代人放牧守边的真实故事。相比于部分“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舞台剧作品,《天边格桑花》则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个看似平凡、实则洋溢着“家•国”情怀的三十年坚守“三人乡”的传奇。


图片


图片

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剧照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2021年姐姐卓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被授予“七一勋章”。将这么一个接地气的现实题材搬上舞台,并以“歌舞剧”的形式加以呈现,无论是对于处于“天边”的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还是对于任何一个地区的省一级文艺团体,都并非易事。令人欣慰的是,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以本团自身的创作力量,将这部现实题材作品在舞台上立了起来。

笔者有一个保持多年的观剧习惯:观剧前不看相关节目单上的“文字导赏”。如果不看文字导赏,也能基本看懂剧情,说明该舞台剧的编剧、导演具备讲好故事的能力;反之,则讲故事的能力比较有限。

显然,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具备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除了“序”和“尾声”,该剧共有四幕——“桑杰曲巴当选第一任乡长”“爱人扎西病重”“父女三人重返玉麦乡”和“新时代卓嘎授勋”,将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两代人在雪域高原放牧守边的故事讲述得一目了然,并心潮逐浪高地使全剧逐步升华为——“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虽然邮递员一角与其他角色稍显若即若离、全剧话剧的念白对歌唱或多或少还有些冲淡。

歌舞剧《天边格桑花》的编剧、编导在该剧中嫁接了电影创作的蒙太奇手法,令空间有限的狭小舞台顿时变得豁然开阔并得以延伸。舞台上屡屡出现的“倒带式”“时空并列式”的戏剧表述,使得桑杰曲巴、扎西、卓嘎和央宗一家四口人——今日、昨日的形象,或先后交错地呈现、或同框亮相于舞台之上,在将剧情推向纵深之时,亦使得该舞台剧的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当然这也是近年来蔚然成风的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舞台剧创作现象。

作为一部“歌舞剧”,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较适宜地展示出该剧“歌”“舞”并驾齐驱的一面。


图片


图片

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剧照


相比于该剧的“乐”——“纯音乐”部分,该剧的歌唱部分牢牢抓住了“歌曲”的特征——利用歌词这个“文学拐杖”牵引着观众缓缓步入剧情之中,其中以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三人的独唱、对唱尤甚。窃以为,假以时日,如能在卓嘎、央宗姐妹俩“二重唱”、父女“三重唱”上再做适度的加法,兴许该剧还可以更上一层楼。

从国家话剧院剧场的现场舞台效果来看,歌舞剧《天边格桑花》的“舞”显然要比“歌”更加令人瞩目,彰显出浓烈的西藏民族等少数民族特色,展示了西藏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尤其是镶嵌于该剧多个场景中的辫子舞、踢踏舞、弦子舞等山南民间舞,着实令现场观众领略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这朵天边格桑花的多姿多彩。

当然,相比于“歌”和“舞”,歌舞剧《天边格桑花》的“乐”——“纯音乐”的表述还有精心反复精雕细琢的空间,倘若能使用现场乐队,其“剧”的舞台效果或许会更加绚丽。


编辑:聂茂
校对:谭其露
审核:姚珩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