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购?英特尔日暮途穷

图片

作者 | 荣智慧

编辑 | 向由

唯物的中国芯片产业深度观察

9月20日,华尔街日报引述匿名人士消息,高通有意收购英特尔。

这在十年前不可想象,虽然世界上的每一家芯片企业都垂涎英特尔。果然,消息传出,英特尔股价上涨,高通股价下跌,再次证明曾经最强大的公司风光不再——英特尔要靠别人输血才能给华尔街信心。

好汉难提当年勇。“蓝巨人”曾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发明“摩尔定律”的摩尔就是创立英特尔的“三巨头”之一。近年,英特尔是“美国制造”指标企业,是拜登政府《芯片法案》扶持的“全村的希望”。

然而,英特尔可能过于看重政治机遇,一再错过技术机遇——没赶上手机芯片浪潮,也没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就连过去最先进的芯片制造业务,也被台积电碾压。

如今,英特尔市值只有英伟达的4%,高通AMD的一半。继8月股价狂泻以来,英特尔一路丢盔卸甲,裁员上万人,德国和波兰的建厂计划也遭推迟,德国连100亿欧元的补贴都没来得及发出去。

“趁你病要你命”是科技公司的传统艺能。高通显然找准了时机。

假如谈成,这笔交易将成为有史以来意义最重大、价格最高的并购案之一。不过,正因为意义过于重大,收购一般不会成功。其实,二者多个业务领域重合,适度整合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发展——只不过卖的不想买,想买的不卖,最后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

01

英特尔砸锅卖铁

英特尔和高通的发言人缄口不语。

根据知情人士的小道消息,交易远未确定,高通也没有提出正式报价。同时,反垄断监管机构对此项交易虎视眈眈。

高通市值为1881亿美元,英特尔市值为931亿美元。如果高通全面收购英特尔,那么931亿美元的价格将轻松超过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69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收购案。

高通成立于1985年,比起成立于1968年的英特尔资历尚浅,因此收购“前世界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乍看有种“蛇吞象”的感觉。

其实,英特尔的颓相几年前就已显露。2021年,帕特·基辛格临危受命,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实施为期三年的“扭亏为盈计划”。这一计划最大的转变,就是回归“美国制造”——重建晶圆厂,与台积电一争高下。在此之前,英特尔早已把制造环节外包出去了。

图片

帕特·基辛格

“扭亏为盈计划”实施很不顺利。知名高管纷纷离职,包括离开董事会的行业资深人士陈立武。路透社报道称,陈立武突然辞职,是因为对冗余的员工队伍、芯片代工方式以及官僚主义文化感到沮丧。

在芯片的主营业务领域,OpenAI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热潮后,老对手英伟达和AMD的GPU卖得盆满钵满,英特尔也没赶上趟。

而强行上马的芯片制造业务,一直遭受股东的猛烈抨击:“我们认为本公司成为一家盈利的前沿代工厂的机会非常小。”

2024年以来,英特尔溃败加速,股价下跌超50%。特别是8月,股价一天之内下跌26%,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创下50年来最大跌幅。

图片

英特尔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

为挽救颓势,英特尔先是全球裁员超1.5万人、暂停派息,然后就是考虑“广泛的资产出售”——砸锅卖铁。

知情人士称,高通在尝试收购英特尔的几项资产后,提出了全面收购的可能性。

02

高通“蛇吞象”?

高通是移动互联时代蜂窝技术领域的领导者,旗下的骁龙芯片纵横十数年,是多家旗舰智能手机的“标配”。

要说高通收购英特尔“蛇吞象”,有点夸张。因为英特尔只是“先前阔”,但高通“现在比他阔多了”。

看市值,高通是英特尔的两倍多。看营收,2023年高通营收362亿美元,低于英特尔营收542亿美元,但前者的净利润高达77.6亿美元,后者只有16.9亿美元。

“蛇吞象”的难点,是高通的现金流。

图片

看市值,高通是英特尔的两倍多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23日,高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7.7亿美元、有价证券52.6亿美元。即高通短期可动用的自有资金总和为130.3亿美元,但英特尔市值超过930亿美元,其间存在800亿美元以上的缺口。

吞下931亿美元的英特尔,很容易给高通的毛利率、营业利润、每股收益和现金流造成“重大财务挫折”。

当然,钱还是“小事”,高通更加看重“业务互补”。

此前高通前高管帕特里克·利特尔透露过,高通很希望与英特尔合作,特别是英特尔的芯片设计业务、在个人电脑领域的专业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是高通必须自己成熟的东西。”利特尔说。

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通不用“自己成熟”,等到了“买现成”的时刻——英特尔“跳楼价”大甩卖。

据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收购获得准许,高通将说服美国监管机构,“(收购)可以帮助美国芯片制造商与中国芯片制造商竞争”。

同时,从英特尔传出的消息就不那么“乐观”。花旗分析师在上周五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英特尔股东可能不愿出售给高通——他们认为收购谈判“几乎愚蠢到无法评论”。

03

买卖悖论

买卖双方的算盘,算到一个节点总会卡住:你想买的,我不卖;我想卖的,你不买。

英特尔业务部门主要分成五大块:客户端计算(CCG),这是英特尔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个人电脑、物联网设备处理器;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DCAI),包括为数据中心、云计算、AI应用提供的处理器和相关产品;边缘计算(NEX);晶圆代工;其他业务,包括可编程解决方案公司Altera、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等。

在收购消息传出之前,英特尔正经历一系列“伤筋动骨”的重组举措。

据外媒报道,帕特·基辛格有意宣布将陷入困境的代工部门分拆为独立子公司;推迟德国和波兰代工厂的建造;将其他业务和NEX业务整合到客户部门下。

总结起来,重组后的英特尔应该分为两大部门,其一是客户部门,包括CCG、DCAI两大传统强势业务,以及“新势力”编程、自动驾驶、NEX业务;其一是代工部门,转变为独立子公司。

图片

图源:Intel官网

代工晶圆厂属于赔本也不一定赚吆喝的买卖,肯定是没人想买的。好在英特尔已经将其拆分出去,剩下的客户部门相对容易“卖掉”。

只是,客户部门里的CCG业务部门是英特尔的当家王牌。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即使英特尔整体亏损16亿美元,CCG业务依然贡献了24.97亿美元的经营利润。

而且高通的CPU一直寄望于挑战英特尔的X86架构阵营。但是,一方面,前者的议价权不如后者;一方面,在X86-64芯片上,英特尔和AMD有复杂的交叉许可专利协议——除非AMD点头,否则高通无权生产英特尔的该款芯片,这也是AMD要破产时没人敢接盘的原因之一。

英特尔舍不得卖CCG,而高通也对别的业务不太感兴趣。这桩收购很容易陷入僵局。

图片

英特尔第二季度财报

而看中英特尔的不止高通一家。有“收购狂魔”之称的芯片商博通,市值近8000亿美元,2017年就想收购高通,近来也传出想收购英特尔——不管收购谁,收购完成后的博通绝对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芯片巨头。

实际上,近年的收购案例基本失败:除了博通没能收购高通,英特尔也没能收购以色列高塔半导体,高通收购荷兰恩智浦失败,英伟达收购日本ARM折戟。

毕竟,数额如此巨大,意义如此重大,芯片巨头收购早已不是股东问题,而是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风间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