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为什么说“勿以恶小而为之”?近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杨浙帅研究员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张岩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当行为涉及到自私选择时,哪怕只是一个个体的行为,也能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项研究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人类社会行为中,有一种长期流传的观念: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群体的影响力远胜于个体。杨浙帅和张岩的研究颠覆了这一看似直观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在他们的研究《自私很容易:何时以及为什么一个人的影响力等同于多个人的影响力》中,他们深入探讨了自私行为如何能够使得个体的影响力与群体相媲美,该研究发表在消费行为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消费者研究杂志》上。
两位学者通过7个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一个现象。实验显示,当自私的榜样出现时,人们往往会效仿,即使只有一个人做出自私的选择,人们也会拿这个例子当作借口从而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选项。
据杨浙帅介绍,该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揭示了为什么一个自私行为的影响力有那么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他能做那么我也可以”的心理。在明白了这一心理后,研究发现增加人们找借口的难度就能有效降低一个自私榜样的影响力。比如,在人们做选择时要求他们想想,用盗版的理由是什么?引导消费者思考这样的理由会增加他们辩解盗版使用行为的难度,从而有效降低人们的盗版使用意愿。
杨浙帅表示,这一研究对家长和教育者有着深远的启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如何防止孩子受到不良个体行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这项研究也具有明显的管理意义,尤其是对版权政策和退货政策的制定。对于管理者来说,这一发现表明,在鼓励人们的非自私行为时,可能需要更多的群体或公众人物来发挥影响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