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发展史 礼赞新供销|四十二载供销人 舍不掉的供销情

图片


编者按  


为纪念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回顾供销合作社发展历史,传承和弘扬供销文化,挖掘宣传供销系统先进典型,展现供销合作社发展成就,近期,铜川市供销合作社将通过供销社老前辈们的口述,倾听供销社发展历程,见证供销事业七十年风雨兼程的壮丽画卷,感受蕴含“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不朽传承。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些质朴而坚韧的声音,共鉴七十载光辉岁月。

图片

原铜川市农副公司副经理、工会主席  王春阳

  “这辈子不亏,我觉得很满足,能在供销合作社工作我这辈子很荣幸。”上世纪70年代,不满18周岁的王春阳在铜川市印台区金锁玉华队下乡时,因表现优异被大队推荐到供销合作社上班,这一干便是42年。

“很欣喜,我成为了一名供销人。”

  王春阳,1952年出生,是陕西淳化人,从小便跟着转业到崔家沟煤矿当干警的父亲生活在铜川。1968年,16岁的他成为了铜川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1970年便因为各方面表现优异,被生产队推荐到印台区金锁供销合作社何家坊门市部工作。

  “当时也是恰好供销社有空缺,我们队长就推荐我过去,本来说的是在供销社顶替岗位一段时间就得回队里的,没想到3个月后就给我直接转正了,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供销人。”聊起这段经历,王春阳眼中依旧透露着欣喜。

  1970年正值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在当时非常红火,是当时唯一的购物和销售渠道,里面的东西品种丰富,配套齐全,有棉布、文具、烟酒、衣服、油盐酱醋、农药化肥、簸箕扫帚等,许多日常用品也都要凭票和购货本供应,供销合作社的营业门店每天人流如潮,像现在的“商业中心”一样热闹。

  “那时候供销社的柜台营业员也都是非常吃香的职业,我当时所在的供销社的位置在三号信箱辖区,条件要比别的区域的供销社都好很多,墙体是青砖结构的,内部面积很大,下面还有多个门市部,分为日用杂品门市部、棉纺门市部、副食门市部、生产资料门市部等。”王春阳印象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供销合作社是一个既热闹又特别辛苦的地方,除了销售外,还肩负着农村农产品收购的任务。

“很辛苦,但我在供销社里得到锻炼。”

  “我们当时上班除了在柜台销售货品外,还要挑担下乡,将食盐、煤油、针线、碱面这些商品送去离集镇比较远的村镇,或卖或换,等商品卖完的时候还要收购鸡蛋之类的农货装满挑担和背篓回来卖。”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三九寒天,王春阳和同事都会定期挑着商品或背着装满商品的背篓沿着山路去很远的山村。

  王春阳回忆,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他和同事挑着担子沿着山路去宜君,因为要一天之内赶回来,所以天不亮就得出发。“为了不耽误时间,我和同事都是提前规划好路线,路上也不敢休息,那时候路不像现在是柏油路,都是山路,背着背篓、挑着扁担,翻山越岭真的是相当辛苦。走的次数多了,路上哪块有个坑都知道,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卖完货品还要收购当地农民的鸡蛋等农副产品,小心翼翼的背回来,当时市民们吃的鸡蛋都是我们从那些边远山村一颗一颗收回来的。”王春阳介绍说,70年代他和他的同事们要经常挑担下乡,上门服务,真正体现了供销人宝贵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

  “一年中春节前才是供销社的销售旺季,我们常常要工作到深夜,小睡一会儿,天刚刚亮就要开门营业。那时的门市部门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王春阳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前,他和他的同事们常常要前一天夜里去到生产鸡蛋糕的糕点厂,将鸡蛋糕运到门市部,再一起用油纸将鸡蛋糕打包好,整齐码放到柜台上,柜台上颇多的鸡蛋糕在早上刚开门营业一会就没剩多少了,当天夜里王春阳和他的同事们会为第二天准备更多的鸡蛋糕供人们购买,忙起来又是一整夜。

  “那时候是真的挺辛苦的,但是大家都很吃苦,白天我们要上班,晚上的时候我们还要值班,担心东西丢失,我们就睡在大办公室里用木板支起来的床上,没有取暖设备,只能盖上厚被子,冬天还是比较冷的。”王春阳说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内心很充实,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有意义很快乐。

  “工作期间我爱动脑子,在供销社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中和领导们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和锻炼,从柜台营业员到柜台组长、管理员,后来又调到了供销体系中的农副公司做采购员、物价员,我一步一步学会了打算盘、填票据、商品盘底及调运管理、进出商品物价核算、营业必备的一些绝活,成了一个多面手,也多次被评为系统的先进工作者,这也为我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很艰难,全靠着供销人的信念扛。”

  1984年,王春阳从供销社系统的市农副公司调到了市供销合作社工作,任业务科科长。王春阳说他任科长期间,是铜川市供销合作社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那个时候铜川城市人口居多,供销社系统除了农副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回收公司外,还继续发展了贸易公司、河滨路公司、陶瓷公司等,更有了我们自己的工业品公司,在那之前我们的工业品都是别的地方批发来的,数量不多,后来我们自己生产冰箱、彩电这些电器,不限量了,对当时整个市区影响还挺大的。”王春阳介绍,“当时各类工业品发展迅速,我们还对全市的优质产品进行了展销,我负责联系各个区县,也就是那一年我被评为了全市优秀联络员第一名。”

  九十年代初,供销社深化改革,市场经济成燎原之势,经营业务不断“缩水”,计划经济条件下拥有无限风光的供销社在那个时候开始衰退。提及此处,王春阳感慨万分。“大概就是1994年开始,供销社渐渐被许多小卖部、批发部代替,群众购买东西也不会专门跑到供销社去了,改制是必然,但是历史包袱重,人员多,压力大,导致我们发展起来的贸易公司、生产资料公司、河滨路公司等好几个公司都被私人买走。”王春阳对此表示惋惜。

  1996年,随着供销合作社的持续深化改革,王春阳经组织推选去基层工作,被选派到当时连年亏损的市农副公司。

  “当时的农副公司已经今非昔比了,内债外债高筑,职工对立情绪爆棚,后勤及退休人员工资拖欠无从发放,在职职工更是怨声四起,我在临危中受组织委托。”然而事情比王春阳设想中要困难很多。“我当时去的时候公司经营困难,没有收入了,退休职工拄着拐杖来我办公室里要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欠了一个茶厂十几万的外债,茶厂把我们告到了法院,和我们打官司,银行的人也每天上门来要债,后来还封了我的办公室,甚至追去了我家里,把我堵在了家里阳台上让我还钱,可是没钱啊,那个时候负担很重,又不敢告诉家里人,怕家人担心。”

  王春阳采访中说,当时就靠着供销人的信念一直扛着,心里想着多少代人才打拼下的供销合作社,不能毁在自己手里。于是王春阳在厂区门口贴告示:向职工借钱!“那时候也是无奈之举,是真没办法了,但是得让农副公司有收入,就得把我们的资产买回来,这个告示后来被买走资产的老板看见,理解我们的难处,最后我们就用了32万把1800万的资产买了回来!然后想尽办法把茶厂的外债还清,公司才好转起来了。”

  在职职工有了依靠,但还要安抚退休职工。“当时市上有200块一个的帮扶指标,我们农副公司申请了十几个,给家里小孩要上学和很困难的家庭分了。”王春阳说把最大的利益让给职工,职工才会逐步解开心里的疙瘩。

“很难忘,我的供销情结从未改变。”

  王春阳此后一直就职于市农副公司,也是后来改制后的市蓝天果品公司,任副经理、工会主席,直到2012年退休。

  王春阳说自己在供销系统工作了一辈子,亲眼见证了供销合作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阶段,参与了供销合作社由盛到衰、再经过凤凰涅槃的全过程。42年,供销战线上的许多人和事情,无法完全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他永远忘不了留在记忆深处的供销社。

  “退休后,我也一直留意供销社的发展,在网上看到供销社发展线上经营体,有了电商,成立了地方合作社,‘为农服务’再次体现了出来,我知道供销社又发展起来了。”王春阳说,如今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作为曾经的供销人,他的供销情结从未改变,他看到供销合作社再次焕发出新的光彩既欣慰又开心。

  “服务三农、奉献社会”从他成为供销人的那一刻坚守了一辈子,供销合作社伴随他成长,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给了他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再次回首往事,他依旧怀念那些充满着朝气和烟火气的地方,以及那些留下深刻印迹的乡村和土地,他期待着铜川市供销合作社的事业越来越好、再创辉煌。

图片
责任编辑 | 王     兴
       编辑 | 白 莹 莹
       排版 | 武 丽 娜
       主编 | 李 宏 国
        来源 | 铜川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