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N 2024丨赵性泉教授专访:化零为整,血塞通多靶点机制助力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

图片

导读
秋风送爽,黄河奔流。2024年9月19日-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NCN)已于郑州市顺利召开。“泛血管疾病”作为21世纪初新提出的疾病概念,是以血管病变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1。目前国内泛血管医学方兴未艾,不断从各个层面逐步推进、研究和探索泛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控策略。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泛血管疾病诊疗的优化策略”为主题进行深度访谈。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医脉通:“泛血管疾病”概念于2002年被提出,目前已经过二十余年发展,请您简单介绍下我国泛血管疾病的诊疗现状,面对现存的困难和挑战,您认为有何改进之法?


赵性泉 教授

在泛血管病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心血管医生首先提出将脑血管病、肢体血管病及肾血管病等视为心血管疾病的等位征进行考量。随着医学专科化的日益深入,既往临床实践中,专科医生往往局限于评估其专业领域内的血管状况,如心内科聚焦于冠状动脉,神经内科关注脑血管等。

然而,血管系统具有共同的起源,均源自心脏并分支供应至不同器官,血管疾病在发病风险因素与病理机制层面往往展现出共通性。即使某一专业领域内首先显现的是脑血管或颈动脉问题,也应警惕患者可能伴随的冠状动脉、肾动脉及肢体血管等多部位病变。

因此,泛血管病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医生对患者整体血管状态进行全面、精准评估与诊断的能力,从而能够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它也强调了监测关键器官血液供应变化及其对功能潜在影响的重要性,进而催生了“微病”概念的形成。这一转变对于维护患者整体健康,特别是血管系统的健康具有深远且积极的意义。

当前的研究领域所探讨的治疗方法均聚焦于特定的研究目标或靶点,如心血管医生在发现血管病变后常以心血管事件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作为治疗靶点,脑血管医生则侧重于脑血管及颈动脉作为治疗靶点。不同靶点存在的差异导致研究结论时而出现不一致性,甚至相互矛盾。在临床实践中,即便是相同的治疗方式,如降脂治疗或高血压药物治疗,在心脑血管系统中的反应与疗效也不尽相同,这主要归因于心脑血管系统各自独特的代谢特点。


若缺乏泛血管病概念的整体视角,治疗策略往往顾此失彼,仅侧重于某一系统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器官的需求。例如,心血管治疗强调降低心脏做功与氧耗,严格控制血压,但脑、肾等血流依赖性较强的器官可能受过度降压影响,导致低灌注或功能障碍。因此,构建泛血管病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促使我们在治疗决策时,能够兼顾各重要器官的需求,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合理地综合管理患者。医生们期待能够研发出一种可覆盖心脑血管病的治疗范围的理想化药物,从机制上缓解血管衰老、延缓病变进程,并对各类血管产生协同积极作用。


医脉通:泛血管疾病包含多种疾病,强调综合性管理。目前临床多以降脂、降压、抗炎等单靶点的西药治疗为主。您认为单纯的西药治疗是否存在不足,若存在又该如何进行优化?


赵性泉 教授

当前,针对心脑血管病不同危险因素的治疗策略,如降脂、降压、降糖等药物治疗,主要聚焦于单一系统或特定目标的管理。然而,从发病机制来看,不同器官间的病理过程可能展现出不一致性,且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在诊疗中可将血管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从结构生物学的视角转向系统生物学的理念,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在此方面,中国的中医药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系统生物学的典范,强调整体观念。从泛血管病的视角出发,中医药或许可以提供针对血管损伤的有效解决方案。


医脉通: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的重要举措,血塞通是泛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常用药,您认为血塞通治疗泛血管疾病在作用机制上存在何种优势?


赵性泉 教授

血塞通源自植物三七的提取物,其核心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在中医理论中,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化淤、通脉活络的功效。这一作用机制超越了单一器官(如脑、心脏)的局限,而是从整体层面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状况。血塞通能够发挥多靶点保护的作用,通过抗血小板、抗氧化、抗细胞凋亡、减轻血脑屏障破坏、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机制,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改善糖尿病微循环障碍和外周血管循环障碍等2-5在心血管、脑血管乃至外周血管领域,均能看到血塞通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并有多项高质量研究证实其疗效。


医脉通:血塞通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被多项指南共识推荐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泛血管疾病,您如何看待血塞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赵性泉 教授

作为在临床实践中已应用的治疗药物,血塞通成分明确且安全性经过了长时间的临床验证。基于既往临床经验,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益处。值得注意的是,中药与西药在作用机制及靶点选择上存在差异,而血塞通因其独特的成分特性,恰好满足了神经系统对多靶点治疗机制的需求。近年来,包括荟萃分析在内的多项研究已证实血塞通在临床上的有效性。


当前,临床研究的设计多聚焦于单一疾病,而基于泛血管病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设计更为严谨、基于神经保护或泛血管病概念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涌现,以提供更加充分的证据支持血塞通在泛血管病领域更广泛地应用,发挥其多靶点治疗优势。


专家简介

图片

赵性泉 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血管神经病学科主任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致力于脑血管病、眩晕、脑老化学等领域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800余分
  • 承担参与并组织诸多科研工作,包括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协同科技创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使命登峰人才计划等课题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会长、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副秘书长及卒中眩晕分会主任委员
  •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 北京学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卫生部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登峰”人才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参考文献:

  1. 杨靖,等. 泛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科学声明[J].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11):1041-1046.

  2.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三七总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10):1157-1167.

  3. Yang F, et al. Panax notoginseng forCerebral Ischemia: A Systematic Review. Am J Chin Med. 2020;48(6):1331-1351.

  4. Yang X,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panaxnotoginseng saponin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experimental studie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4;2014:204840.

  5. Zhou P, et al. Ginsenoside Rb1 as anAnti-Diabetic Agent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 Analysis. Cells. 2019 Feb28;8(3):204.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