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我与地坛”,未完待续

作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之一,为期11天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昨日收官,逾50万人次读者共赴书香之约。

图片

地坛书市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书圈”盛事。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书市无非就是买便宜书的大集,而地坛则打破了这一陈旧的刻板印象。以本次书市为例,不仅展销40余万种精品好书,包罗万象、细分讲究,而且与书有关的活动也是格外用心。特色印章俘获不少集章爱好者,将阅读的“文化仪式感”拉满;古旧文献展区让10万种古旧书找到新知己,皱边的杂志、泛黄的名著泛出岁月陈香;“史铁生和他的朋友们”等167场文化活动持续展开,“一日一主题”引领文化潮流……11天的书市下来,“逛了又逛”“日日连刷”的读者不在少数。

“我与地坛”的故事如此火热,也让人重新思考阅读的价值。在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很多人碰到喜欢却又难读的名著,总会一遍又一遍抱着书“啃”硬骨头,咂摸字里行间的深意,可如今这样的阅读自觉已少之又少。网络推文、短视频等碎片化文本全面攻占生活,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但由深到浅、由纸到“指”的阅读习惯,不仅消解着深度思考的能力,也令整个社会倍感浮躁。正如很多人吐槽,整天抱着手机漫无目的点点戳戳,“看似了解很多东西,实则毫无用处”“明明没做什么,反而更累了”。这个角度上,书市除了带来一年一度的热闹,更关键的还是再次唤醒“阅读的力量”。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略低于2022年的4.78本,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达到80.3%。这份数据似乎也照见了纸质书、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但书迷对地坛书市的满腔热忱,还是让不少实体书店重燃希望。近些年,实体书店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运营边界不断拓展,不少书店成为文化消费新空间。一间安静的书店,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印记,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期待更多书店主动适应变化、梳理定位,让更多读者重新走进书市、回归书店。

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回忆自己第一次住院的场景,“在那儿我度过了二十一岁中最惬意的时光,每天上午我就坐在窗前清清静静地读书……”张桂梅在给孩子们的一封信里写到,“读书,就是让你看到人生还有更多的选项,就是让你在人生路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一缕书香、一抹灯光,文字总会牵着思想远行,带领我们走向脚步丈量不到的远方。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高源

编辑 崔文佳

流程编辑 马晓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