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秘书长卸任前渲染“中国威胁”,呼吁各国提高军费应对挑战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任期十年,即将卸任。作为北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秘书长,他在卸任前发出了最后的“战斗号角”,目标明确——中国。

斯托尔滕贝格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告别演讲中,总结了他在北约任期内的五大关键经验。

首先,他要求北约成员国继续扩大军费,声称“愿意为和平付出更多代价”。这种“用实力说话”的思路并不新鲜,但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再度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斯托尔滕贝格看来,北约成员国的军费投入要超过GDP的2%,这不仅是为了应对俄罗斯,更主要的目标是中国。

图片

其次,他提出“自由比自由贸易更重要”。这里所谓的“自由”指的是对中国的警惕和防范。他呼吁欧洲国家降低对中国稀土等资源的依赖,以避免重蹈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覆辙。

第三,“军事实力是对话的先决条件”。这一点也非常直接,就是说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谈不上外交上的平等对话。斯托尔滕贝格认为,只有在拥有强大军事后盾的情况下,北约才能有效与中俄等大国进行战略博弈。

第四,他提到阿富汗局势表明,军事力量也有其局限性。这似乎是在提醒北约,不要单纯依赖军事手段,而应该多样化和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最后,他指出“大西洋两岸的孤立主义不会让任何人安全”。这里显然是针对美国部分政治势力的孤立主义倾向而发,特别是在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背景下,斯托尔滕贝格希望通过这一点,强调北约各成员国必须保持团结,共同应对中俄的挑战。

图片

在斯托尔滕贝格总结的五大关键经验中,几乎每一项都明显带有对中国的警惕和针对性。特别是在他卸任前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不断强调“中国威胁论”,并将其推到了新的高度。

他多次公开渲染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不仅在经济层面,更在军事和科技领域。他甚至直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及其他经济项目,正在“挖空欧洲,渗透欧洲”。这样的言论无疑加剧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敌视,使得中欧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他还推动北约的“亚太化”进程。斯托尔滕贝格多次宣扬北约需要在亚太地区增加军事存在,以遏制中国的影响力。包括德国、荷兰等北约成员国近年频繁在南海、台海等热点区域活动,也都是这一战略的体现。

随着斯托尔滕贝格即将卸任,新任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的上任也引发了诸多猜测。作为荷兰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吕特以其调解和协商能力著称,他主张通过多边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这与斯托尔滕贝格的“强硬”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吕特曾多次访华,意图缓解中欧之间的经贸紧张关系,并自称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使得分析人士认为,在他的领导下,北约对华政策或许将有所缓和。然而,也有人质疑,在大环境未变的情况下,吕特能否真正改变北约的整体对华态度。

从斯托尔滕贝格的“临别箴言”来看,北约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被他指向了加强对中国的防范和打压。然而,这种一味追随美国战略、忽略自身问题的做法是否真的靠谱?从欧盟内部来看,各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并非铁板一块,部分国家仍然希望维持与中国的良好经济关系,减少对抗以实现共赢。

特别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这些国家在中欧关系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北约在未来的对华政策上过于激进,很可能导致内部矛盾加剧,甚至引发成员国的分裂。在这方面,如何在“团结一致”和“各自为政”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新任秘书长马克·吕特面临的重大挑战。

而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面对北约的压力,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来与之掰一掰腕子,展示东方式的刚毅与智慧。未来的大国博弈,注定将是一场充满悬念和变数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