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最早中国”新的璀璨起点

图片

(李超民,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项目首席专家)

我离开家乡河南偃师已30多年,作为经济史学者,却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家乡县域经济的发展变迁。

记得那是三十年前一个周末,我读研究生期间。周末坐火车回偃师,对面座位一位老者指着窗外用木耧耩麦的农民对我说,咱们还处在汉代啊。当时我很疑惑,家乡早已进入现代,而老者却认为仍是汉代。这是为什么?

二十多年前读博士学位时,因查找文献,需要到上海博物馆调研。一进博物馆正门,我就被第一块展板震慑了,那上面赫然介绍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发掘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及其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此刻方知,原来家乡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早已名扬天下,这令我信心倍增。

十多年前市委宣传部曾原老师我们一起到二里头遗址参观。中国社科院二里头遗址考古组的同志在出土文物储藏室,如数家珍介绍了他们六七十年来,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年代、分类和重要意义。我才知道自己实际上对家乡几乎一无所知,惭愧和自豪之情同时在胸中激荡不已:这就是我的家乡啊!它曾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源于此。据新华社记者桂娟、双瑞报道,它还是“中国最早的王朝营造起深具王朝气象的国际化大都市”。那么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它的发展变迁究竟怎样?

新中国成立75以来,家乡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令人瞩目。家乡是中原经济区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还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省经济扩权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国家重大战略的机遇与其良好的经济资源禀赋、厚重的历史文化,使这座中原小城不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据家乡有关部门数据,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81.9亿元(+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4亿元(+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6亿元(+6.6%);固定资产投资248.5亿元(+11.5%)。其中,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税收、70%的GDP、80%的高新技术企业、90%的劳动就业。

家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正在实现新的产业大转型。据有关部门介绍,第一次转型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了县域国有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发展为主的结构转型,促进了产业换代升级。当前县域经济正在实现新的产业升级转型,一是形成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绿色智造四大新兴产业链,通过抢占战略性新兴关键核心环节、价值链中高端领域,以激活发展潜力。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进数字经济、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锂电产业、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风口”产业项目和配套企业。二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已投资建设无机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双百亿”产业集群和智能装备制造百亿产业集群,提升主导产业集聚度。三是规划发展优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先进制造,塑造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

家乡的优质制造好势头也初露端倪。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优质制造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还能发挥大规模多层次市场的需求,顺应县域经济消费升级大趋势。而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提升,能够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更好满足当前乡村市场个性化、多样化、多层级需求。据家乡有关行业协会朋友介绍,作为家乡利税支柱的制鞋产业升级已开始规划产业集聚、重视提升品牌效益。他们牵头制定的《聚氨酯底布鞋团体标准》,涉及专门的产品规格、检测方法等指标的行业标准,将有效提升市场规范发展。

家乡节日经济逐步集中释放需求。文旅业与商贸产业链相接,对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影响很大,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少地区都把文旅、商业联动规划发展。当前家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35元,加上外地大量劳动力进入,消费能力极其可观。家乡文旅资源雄厚,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汉魏故城、春秋滑国故城遗址、汉代天文台灵台遗址、玄奘故里、升仙太子碑、西晋太学遗址辟雍碑……同时紧邻旅游市场欣欣向荣的洛阳主城,家乡政府已提出将出台相应政策,吸引游客到偃师游览、消费,推动家乡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发展和建设。

家乡的璀璨历史和发展变迁值得自豪和歌颂。家乡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最早中国”这座小城创造着新辉煌,“一带一路”建设更带来家乡民营经济发展的更多契机,激发着民营经济的投资冲动,改变着小城的面貌,不断缩小着曾经数十年困扰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家乡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的发展变迁,也回应了三十年前我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位老者的说法,偃师经济不可能永远处于汉代;它也更加提升了我对家乡未来发展的热爱和自信;而随着二里头遗址的不断发掘,这座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将更加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书写新的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