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底、磨底、底部承压……随着股指的持续调整,很多投资者难免感慨,磨底之旅何时才会结束;又或者说,A股那些历史上的底部都是怎么走出来的?
事实上,以“走出底部”为主题的报告,还真不少。
有人把关注度放在外力上。兴业证券的策略报告中曾总结过市场走出底部的两种路径。一种情况是,增量资金入场、尤其是独立于市场表现的资金集中流入,打破资金面的负反馈,是引领市场走出底部的直接驱动。比如2018年底2019年初外资率先大幅流入,开启以“茅指数”为代表的核心资产行情。
当然,也有没有强力的增量资金支持下的走出底部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下的市场磨底往往会经历一段纠结、难熬的预期扭转过程,期间还会根据政策宽松的强度、经济基本面修复的力度等因素,演绎出不同的爬坡节奏。比如,当政策系统性放松、或者基本面显著改善,带动预期快速反转时,市场往往能够较快地从底部走出、确认上行。但如果政策宽松的力度以及基本面修复的强度都相对有限,那么预期的修复往往需要更多信号的验证,由此市场也就需要经历一个更长的自然出清过程。
华金证券的报告中提到,历次底部区域震荡后出现反弹的决定因素是重大积极的政策出台或外部事件出现、流动性宽松。复盘2005年以来上证综指处于2870点以下或估值分位数处于30%以下的时期,可以看到:底部区域震荡后出现反弹的决定因素是强政策、积极的外部事件、宽松的流动性。其中强政策出台或积极的外部事件出现是出现反弹的核心因素,流动性宽松也是出现反弹的核心因素。
也有报告认为,走出底部的关键是情绪与预期的变化。
海通证券的报告中提到,底部的左侧往往对应的是悲观预期压制市场情绪,首先触发市场情绪走弱的导火索往往是基本面因素的下滑,当市场情绪开始持续下行时,悲观预期的发酵往往使得部分难以验证的负面信息不胫而走。由于前述这些忧虑均是中长期视角的叙事,因此在短期较难被证伪,在悲观预期发酵时容易使得市场情绪陷入螺旋式下跌的负反馈,进而促成了市场底部的形成。因此,该报告认为,市场从底部修复仅需预期边际改善。
还有人觉得基本面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光大证券的报告中提到,基本面逐渐成为推动市场走出底部的核心力量。2008年是强基本面改善预期,2012年和2019年则是直接来自于基本面的改善,且市场底部与基本面底部之间的间隔也越来越短。
归因不少,而且每一个归因也都有对应的案例,或者我们可以借用信达证券报告中的这几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每一次熊市,都会有很多宏大的担心,有些担心是错的,熊市会在错误逐渐证伪的情况下结束。有些宏大的担心是对的,但熊市依然会结束,因为股市估值会提前消化长期的担心,之后即使长期担心依然存在,股市可能会在完全不同的利多逻辑演绎下结束熊市。
对过去的总结,或许并不能准确预示这一次究竟会如何走出底部。但有一点确定的是,事后来看,每一次底部,都是风险收益比最佳的位置。
参考报告
《策略周观点:估值底部为何投资者不敢买》,信达证券,2024年1月
《借鉴历史看市场如何走出底部?》,海通证券,2023年6月
《底部区域出现反弹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华金证券,2024年8月
《走出底部的两种路径——A股策略展望》,兴业证券,2023年10月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