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我们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是历史积淀后凝聚的瑰宝,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你不要信口雌黄”。
“信口雌黄”这个成语,一般用于指责某人不顾事实妄作评论,但是你是否知道雌黄是什么东西呢?再者,古代雌雄并称,“雌黄”和“雄黄”有关系吗?
自然界中的雄黄与雌黄,有鸳鸯石的雅称,也被称为夫妻石。
其实矿物并没有生命,更没有性别之分,只是因为这一对矿物一直伴生在一起,人们就为它们增添了一丝浪漫的情调。
这对矿物其中之一的颜色红得像公鸡的鸡冠,公鸡为雄性,所以这种矿物被称为雄黄,而另一种颜色发黄的矿物则被称为雌黄。
雄黄和雌黄都是含砷的硫化物。
雄黄,又叫鸡冠石,橘红色,半透明,有油脂光泽,可药用。
雌黄,柠檬黄色,微透明,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有珍珠光泽,可用于绘画颜料或者褪色剂。二者均是提取砷的主要矿物。
将二者加热,能够得到让人闻之变色的剧毒物——砒霜。
它们不仅形影不离,而且各自身怀绝技,享誉古今,属于它们的传说故事不可胜数。
以雌黄为例,有一个著名成语,大家一定听说过——“信口雌黄”。据考证,这个成语出自《晋书·王衍传》: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叫王衍(yǎn)的人。王衍喜欢研究老子和庄子,说起他们时,总是夸夸其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满嘴跑火车”。
因为随口胡说的话太多,经常会前后不一,每当被别人质疑时,他就立刻改口。后来,这事就衍生出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或许很多人会问,成语中为何用“雌黄”而不用“雄黄”呢?
这要从雌黄的用途说起。
在古代,雌黄主要用来修改书写中的错别字。
那时,写字的纸为了防止虫蛀,多用黄檗(黄柏)染成,所以纸就略带黄色,所谓“青灯黄卷,面壁苦读”指的就是这种纸。
我们现在写错了字,可以用修正液或修正带修改,再高端点儿的直接用可擦笔书写,即错即擦。而古人写错了字,只能用颜色与纸色接近的雌黄把字涂掉,再重新书写。
宋代范正敏的《遁斋闲览》上说:“有字误,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故可否人文章,谓之‘雌黄’。”
当然,用雌黄涂错别字,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与黄色书纸相近,关键还在于它的作用——不脱色。《齐民要术》在“染潢及治书法”后,就有“雌黄治书法”一说。
时至今日,虽然修改错别字已无需再用雌黄,但人们仍沿用其“修改”的原意,把曲解古书、妄加评论、随口乱说的行为称为“信口雌黄”。
而且,有了“信口雌黄”这一成语后,人们对不问事实、轻下结论的人或事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近常从事于翻译,间有短评,涉及时事,而信口雌黄,颇招悔尤,倘不再自检束,不久或将不能更居上海矣。”
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添油加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等等,这些“信口雌黄”都用得奇妙无比。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那个“信口雌黄”的王衍的结局吧!
有一次,王衍率十万晋军打仗,结果被匈奴大将石勒俘虏。
石勒要王衍谈谈西晋打败的原因,王衍随口胡说,声称自己从来不干预朝政,自己没有罪。他为了使自己活命,还向石勒献媚,劝他称帝。
石勒狞笑说:“你青年时就入朝为官,一直做到头发白,位高权重,还说自己与朝政无关,没有罪,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晚上,石勒派人杀死了王衍等被俘的晋臣。
这就是王衍的下场,就因为信口雌黄被杀。
此等教训,可谓非常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