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200多年前的“天明大饥荒”引日本反思

全文1425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0多年前的“天明大饥荒”导致日本约90万人死亡,社会陷入严重困境。

02除自然灾害外,日本当地水稻生产系统脆弱、施政方针偏差也是导致饥荒的原因。

03然而,当时江户时代的重商政策消耗备粮,加剧了粮食危机。

04面对饥荒,部分藩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效缓解了社会紧张形势。

05天明大饥荒的惨痛教训影响了日本之后的治理政策,为之后的改革失败和经济停滞埋下祸根。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大米短缺成为日媒热议问题,不少地区大米限购,有的日本民众已经开始用面条代替大米当主食,一些媒体甚至在报道时用上了“米荒”一词。

图片

人们在画中描绘18世纪日本浅间火山喷发的场景

粮食问题在日本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自古以来,该国就自然灾害频发,饥荒反复出现,即便在相对和平稳定的江户时代,日本也爆发了4次大规模饥荒,每次都有大量民众死亡,社会发展受到阻碍。尤其是在1782至1788年间发生的“天明大饥荒”,这场持续了几年的灾难据称夺去了约90万人的生命。

牛、马、狗都被吃掉

1782年,日本东北地区极端严寒导致粮食歉收,大量百姓因缺乏救济,冻饿至死。民众的死亡并未引起江户幕府以及大多数地方统治者的重视,他们以为,来年粮食丰收后一切就会恢复如常。然而,情况的发展很快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1783年,先是北部地区的岩木火山喷发,随后位于江户(现东京)西北方的浅间火山喷发,落石和熔岩阻塞河道,引发洪水,大量火山灰遮蔽阳光、覆盖耕地,接踵而至的还有连续暴雨。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的粮食危机非但没有缓解,还因稻米绝收范围扩大进一步恶化。此后农作物连年歉收,事态每况愈下,持续的饥荒造成劳动力流失、生产资料匮乏,然后继续加剧粮食危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民众陷入生活困境,一幕幕悲剧上演。

饥荒最严重的时候,弘前藩(现青森县弘前市)每天都有人流亡到其他地区乞讨。但周边已无粮可吃,就连山中的野菜、野猪,作为重要生产工具的牛、马和狗也都被吃掉了。甚至饥不择食的人开始以人肉果腹。

重商政策消耗备粮

当时,不少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儿童被至亲抛弃,大量身体孱弱的饥民客死他乡。各地没有及时处理的死者遗体堆积起来,又引发瘟疫……多重打击下,流民境况惨不忍睹,有受灾严重的地区人口甚至减少近一半。

导致如此严重饥荒的只有自然灾害吗?有学者认为,这也是日本当地水稻生产系统脆弱、施政方针偏差的结果。江户时代,日本农田开垦规模不断扩大,水稻等粮食的产量增长,但是相对落后的水利设施和种植技术为增长设定了上限,粮食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再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生产系统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在江户时代,日本多次爆发饥荒,人口锐减。

在天明大饥荒中,除了自然灾害和客观局限,失误的应对策略也让局势恶化。天明年间掌权者的施政策略“重商”——重视商业贸易、认可垄断性行业组织、鼓励消费,以及对水稻以外的经济作物种植大开绿灯。这样的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但过度消费和主粮种植的减少,为当时经济基础薄弱、财政严重依赖农业生产的日本带来极大风险。

各地藩府将管辖土地内收获的大米转运至大都市售卖,以换取货币和商品,导致大量储备粮消耗、藩府财政紧张,也动摇了米价——天明年间一度飙升。储备粮不足,商人拒绝开仓放粮,救济不力。

开启重农抑商政策

面对这样的局面,日本中央和地方的多数统治者先是无动于衷,继而束手无策。米泽藩(现山形县米泽市)和白河藩(今福岛县白河市)是少数受灾程度较低的地区,当地统治者坚持俭省和劝农政策,以确保藩府财政稳定,从而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救荒及时有效。这两个地方的例子让人们意识到之前重商政策的弊端。

大饥荒后期,遍布日本的饥民开始打砸米店、捣毁商铺,以这样的方式抗议居高不下的米价和消极的救济政策,江户等大都市的治安状况急剧恶化。后来白河藩统治者松平定信被提拔为负责全国政务的重要官员,展开积极救荒政策,平抑米价、救济并劝返流民、推动生产恢复。救荒政策的转变,加上粮食生产得到有效恢复,到1788年年底,天明大饥荒得到初步缓解,基本告一段落。 

天明大饥荒的惨痛教训影响了日本之后的治理政策。松平定信一改此前的重商政策,重农抑商、厉行节俭、体恤百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紧张形势,却也让商品经济和市民工商业遭受重创,为之后的改革失败和经济停滞埋下祸根。(刘晨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