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缘何钟独爱黄酒?| 名人与酒

图片
图片
执笔 | 凯   南
编辑 | 古利特
丰子恺,这位“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不仅以其深邃的画笔、独特的文风享誉世人,酒也是他生命中的一味浓墨。
图片
丰子恺一生钟情于黄酒,自由自在地“微醺”,是他生活态度、人生哲学的折射。走近他的世界,如同细品一杯醇厚的绍兴黄酒,内敛中暗含深味,悠长而不轻易醉倒。
01
一杯黄酒,半生滋味
丰子恺曾说,人生有四大良友——烟、酒、茶、留声机,而在这四者中,酒对他有着独特的意义。与当时许多嗜好烈酒的文人不同,丰子恺对黄酒情有独钟,他喜欢黄酒的温润与醇厚,并且认为“容易醉人的酒决不是好酒”,像白酒过于激烈刺激,反而容易失去生活的“兴味”。黄酒则不同,它带来的,是一种清醒中的微醺,一种恰到好处的放松。
图片
抗战期间,丰子恺移居广西和贵州,当地的烈性白酒让他几乎戒酒,直到后来移居重庆沙坪坝时,他遇到了当地仿绍兴黄酒酿造的“渝酒”。这种黄酒虽不及正宗绍兴酒的绵长,但正如丰子恺所说,它满足了“使人醺醺而不醉”的标准。在沙坪坝的晚酌时光中,他不仅看着儿女们成长、生活步入正轨,也目睹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从儿女的升学、毕业,到战争的胜利与和平的降临,丰子恺在黄酒的陪伴下,静静地品味人生的起伏。
黄酒让他在时代洪流中保持内心宁静,丰子恺晚年曾动情地回忆:“唉,我很想回重庆去,再到沙坪小屋里去吃那种美酒。”
丰子恺的饮酒不仅是自我享受,还是与友人们交流情感的纽带。在1922年从日本归国后,他来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那里成了他与志同道合的文人们畅饮的乐园。朱自清、朱光潜、匡互生,这些文化名流经常与丰子恺一起小聚,一边饮酒一边谈天说地。
图片
有一次,丰子恺酒兴大发,忽然灵感涌现,打算谱一首新曲。可惜当时手边无纸,他竟脱下了自己的白衬衫,用毛笔在上面潦草写下曲谱。墨迹淋漓,那件衬衫再也洗不干净,但丰子恺照常穿着它,丝毫不介意。这样的洒脱和不拘小节,成了丰子恺性格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被朱光潜评价为“雍容恬静”,酒后见真情。
丰子恺对黄酒的钟情,体现着他对人情、生活的一种态度。曾经,丰子恺的好友谢冰莹邀请他留在中国台湾定居,但丰子恺却婉拒了这位朋友的好意,理由竟是中国台湾没有正宗的好黄酒。在这看似任性的行为背后,藏着他对生活中细节的执着追求。在丰子恺眼中,生活中的点滴趣味,正是维系心灵平静与快乐的关键,而黄酒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
02
杯中生妙笔,酒后出灵感
丰子恺的创作,离不开他对酒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酒的影子无处不在。画作《吃酒》里,人物三三两两对酌,谈笑风生,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氛围;《湖畔夜饮》中,朋友们围桌而坐,杯盏交错,意气风发。丰子恺的酒画里,既有酣畅的豪饮,也有淡然的小酌;既有盛宴中的欢愉,也有静夜里的思考。这些场景无不透露出丰子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酒中有情,酒中有趣,酒中更有人生的哲思。
图片
对丰子恺而言,饮酒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寻欢作乐,他爱酒但不嗜酒,这是一种微妙的、深入人心的体验。酒让他得以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有内心的宁静,也让他在人生的困境中依然保有乐观与豁达。正如他在散文《沙坪的酒》中所说:“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譬如二三人情投意合,促膝谈心,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而来。但决不可吃醉,醉了,胡言乱语,诽谤唾骂,甚至呕吐,打架。那真是不会吃酒,违背吃酒的本旨了。”
丰子恺的散文也常常提到酒后的人生感悟。他曾在重庆的黄昏中,对着杯中黄酒,思考着自己和朋友的命运,思考着时局的变化。这些思考化作他的画作与文字,流传后世。正如他所说:“三杯入口,万虑皆消。”那时,他的心窗洞开,人生的复杂和纷乱也在酒意中变得简单与纯粹。
图片
酒,在丰子恺的生命里,是一种情调,一种哲思,一种超越日常的美好体验。正如他的人生和艺术一样,黄酒在他手中变得温润而悠长,带着微醺的醉意,却始终不失理性的光辉。这杯黄酒,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也值得我们从中感悟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