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说法——这个城市中心在哪里,书城就在哪里。从已经投入运营多年的书城,到正在建设或规划的新书城,书城永远建在“城市的客厅”。目前深圳已有六大书城,遍布在深圳的各大黄金地段。
而伴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成长,新一代书城正在呼之欲出。
日前,正在建设当中的湾区书城迎来新动态,全新品牌案名正式被确定为“湾区之眼”——如此“点睛”的名字,无疑为这座新一代书城增添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湾区之眼”由深圳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深圳出版集团建设运营,位于深圳前海,建筑面积超13万平方米,是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之一,旨在打造面向粤港澳、辐射大湾区的地标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将于2024年底全面竣工落成,2025年开业。
作为新一代文化综合体的“湾区之眼”,将如何创新呈现?目前披露的消息称,“湾区之眼”将以“文化+公园”思路打造一座漫步式全生态文化公园,并集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四大多元主题融合业态,以焕然一新的文化生态、精彩纷呈的数字科技和创意涤荡的运营范式,带来极致的文化体验。
相关人士表示,“湾区之眼”脱胎于深圳书城,但将实现对传统书城的颠覆创新与彻底超越。
对于书城,深圳人从不陌生,“书城模式”正是深圳的首创。但对于书城如何不断创新,引领阅读生活,深圳依旧葆有着无限想象力。实际上,回顾深圳书城的“进化史”,你会发现深圳书城一直不断在重新超越和定义何谓书城,不断刷新人们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认知。也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湾区之眼”将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书城新体验。
▲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书城(现罗湖书城)开幕。
罗湖书城:首创全场开放式
2013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项荣誉是该组织授予全球城市在全民阅读领域的最高荣誉,深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城市。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造访深圳后表示:“我走过很多地方,去过很多城市,没有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像深圳那样,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聚集在书城尽享读书之乐,这快乐温馨的场面,我永远都会记得。”
引领书城风潮,深圳是开了风气之先——1996年开业的深圳书城(现罗湖书城)是全国第一家正式以“书城”二字命名的大书城,同时还首创全场开放式、自选式超市经营方式。以书筑城、以城筑梦的“书城”模式,一举改变了过往“规模小、环境差、布点分散、品种匮乏”的小书店形象,极大满足了深圳市民的购书需求和阅读渴望。
书城在商潮涌动的市中心出现时,对深圳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当时深圳文化圈有一个说法是“在风中亮出了自己的旗帜”,有文化学者表示:“它是一个强烈的、符号化的存在,让你马上感受到深圳的文化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首家深圳书城正式开业当天,也是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开幕的日子。这个曾在其他城市被冷落、被视作“亏本买卖”的全国书市,却在深圳受到了空前的欢迎,每天都人潮汹涌。有亲历者回忆,为控制购书者数量,书城开业当天实行了售票制,然而,由于票少人多、供不应求,入场券甚至还被炒卖至数十倍价格。还有统计称,书城开业当天,前来参观购书的市民多达10万人,为期10天的书市,销售额高达2177万元,一举创造了销售量最多、订货总额最大等7项全国纪录,成为其时历届书市之最。从此深圳书城成为了业界佳话,为深圳人留下了温暖的阅读记忆。
而在深圳书城因市民高涨的读书热情而引发的购书狂潮,也改变了许多人对深圳的认识,并且成为日后深圳举办读书月的一个灵感来源。深圳书城的声名鹊起也引发了全国书业竞相效仿的“书城”现象,由此开启了全国大书城发展的新时代。
▲深圳书城南山城。
▲中心书城大台阶被白岩松誉为“最美好的风景”。
南山书城、中心书城:
书城MALL的美好风景
深圳书城的诞生本就是应读者和大众所需,因改革和创新而生,因此,随着大众对阅读需求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书城也在不断进化到“next level”,满足市民对阅读的美好向往。
2004年,南山书城开业,在国内首次采用“书与非书(其他文化产品)融合”的经营模式。将大书城的经营范围拓展到文化餐饮、传统工艺品、动漫产品、少儿培训等项目,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成功探索了“书城+影城”“书城+培训”等全国领先的经营模式,实现了深圳书城从“综合性大卖场”向“书城Mall”的跨越式发展。
2006年,中心书城华丽亮相,一个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体验式书城在深圳中轴线上诞生,标志着大书城建设再度升级。中心书城组合多种项目的文化配套、人性化的环境构建、体验式的文化空间,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体验式书城的样板。
到过中心书城的人,一定会对书城里的大台阶印象深刻,这一开放讨论的空间极具“创意”“有趣”和“公开化”,像磁吸石般吸引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到此开讲。主持人、作家白岩松曾多次到中心书城举办新书活动,他在现场曾对大台阶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有在深圳的中心书城,我是仰视读者的。中心书城的大台阶是最美好的风景。”这也是中心书城最大的特色——它极大地拓展了“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更具公共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文化性,成为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和彰显品质生活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心”。
位于中心书城的24小时书吧,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书店。2006年建成时以“不间断营业”和“推动新的生活方式”两大亮点,在全国掀起了现象级轰动,成为深圳文化名片之一。每个白天黑夜,这里永远不乏市民伏案读书和学习的身影。
在2020年到2021年的跨年夜,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跨年直播节目《年轮2020》曾把镜头对准了24小时书吧,发现不少深圳市民正在书吧内以阅读的方式告别这一年。他们之间有情侣,有朋友,也有一家大小。这一温暖动人场景也引发了主持人白岩松又一次的盛赞:“深圳近乎是全国阅读推广最好的城市,可以不加之一。”
有人曾这样形容:“即使整个城市都沉入黑夜,这盏灯也为你亮着,深圳24小时书吧的坚守,是与这座城市永恒的阅读之约。”
值得一提的是,始于2012年的深圳读书月温馨阅读夜,是每年读书月买书人最为期待的阅读狂欢夜,是这座阅读之城的“新年俗”。在这个夜晚,深圳市民走进中心书城,在读书月的尾声享受零点之后的折扣促销,挑选心仪书籍,续写不眠的书香之约——在深圳,关于读书的创意是无限的,而书城独有的场景化吸引力,让阅读焕发更具仪式感的魅力。
▲深圳书城龙华城鸿博厅。
▲深圳书城龙岗城内景。
▲深圳书城宝安城建筑造型犹如一座“书山”。
宝安、龙岗、龙华书城:
更“聪明”更酷炫
鳞次栉比的书城,也像城市的万花筒,让人看见城市不同的阅读风景。
2015年,新一代文化创意书城宝安书城盛装开业。在创造性地汲取了前几代书城精华的基础上,宝安书城以“书香引领生活,创意改变未来”为理念,在功能组合及业态分布上拓展新的构成元素,“书城+影城”“书城+创意城”“书城+培训城”等模式得以进一步升华。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书城与区域文化的融合,注重书城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中的文化担当,设立打工文学中心和创客空间,迎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趋势,突出创意引领和创意孵化功能。
2018年7月开业的第五代深圳书城——龙岗书城,以智能化书城为特色,全方位多维度打造全国第一个智能书城。书城内开设24小时无人书店项目,读者可24小时全天候随时逛书店。读者扫码入店后,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精准定位图书,在结账时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即可“一键买单”。书业与科技的融合,大大节约读者购书时间、增强购书体验,有效降低书店的运营成本。
2019年12月开业的第六代深圳书城——龙华书城,在原有智能化基础上,结合5G、AI、大数据应用,拓展新媒体融合发展,强化设计美感,提升空间品位,立足于以人为本,以设计美、生态美、人文美、变化美构建起美学化的场景式阅读环境,成为独具魅力的美学书城,代表深圳书城的一大全新发展模式。书城从楼宇设计到内部空间规划,充分强调了体验感和生活美学,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成为深圳“最美书城”。
▲深圳书城湾区城“湾区之眼”效果图。
建筑与城市精神的双重地标
在许多读者心目中,深圳书城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卖场,它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是深圳人带领亲朋好友去参观的文化景点与文化骄傲。在这里,不时能偶遇哲学教授、小说家、诗人,听他们讲述书中的世界。
而作为同时拥有“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和“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的书城往往具有建筑和精神的双重地标性意义。2024年,“湾区之眼”建筑荣获缪斯设计奖(MUSE Design Awards)建筑设计类别的最高荣誉——铂金奖。湾区之眼以“双玉盘”为理念进行设计,形似双眼仰望苍穹,整体天圆地方,包罗文化万象。室外采用地景式建筑设计,融入宝安区中央绿轴,成为室内室外贯通连接、人文自然聚汇交融的“文化漫步公园”。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湾区之眼将致力打造湾区文化生活方式首选地、文化事件发生地、文化科技展示高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形成覆盖面和丰富度远超越书城的文化新生态,以充沛的文化活力为湾区居民拓展文化视野,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将超过1000场次。
《中国青年报》曾评论说,“把书城建在城市中心的最好地段,这已成为深圳的文化宣言”。也正如学者胡野秋所说,“阅读真正改变和重塑了深圳的气质”。对年轻的深圳来说,这里虽然没有秦砖汉瓦,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但对于书的热爱和对阅读的高追求,将让这座城市变得与众不同。
来源 | 晶报APP
记者:余梓宏
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