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徐则臣对话科学家:如何打开科幻创作的想象之源?

全文1875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9月24日上午,由中国作协、中国科协主办的“文学科学双螺旋:作家、科学家汇客厅——从0到1,创新创造的思维碰撞”论坛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02科幻作家刘慈欣、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刘峰、《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展开现场对谈。

03刘慈欣表示,科幻文学中对科学技术的呈现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04徐则臣认为,科幻是传统文学新的生长点,许多青年作家通过科幻写作开启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之旅。

05与会者认为,文学与科学是科幻科普文学的双螺旋,缺一不可,相互融合,方能写出更优秀的科幻作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文学科学双螺旋:作家、科学家汇客厅
——从0到1,创新创造的思维碰撞”论坛在京举行


图片


作为“《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9月24日上午,由中国作协、中国科协主办的“文学科学双螺旋:作家、科学家汇客厅——从0到1,创新创造的思维碰撞”论坛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报告厅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并主持论坛。科幻作家刘慈欣,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展开现场对谈。参加此次作家活动周的科幻科普作家与会。


图片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并主持论坛

邱华栋表示,中国作协和中国科协共同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为作家和科学家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加强日常沟通联系,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就像这次活动的名称“文学科学双螺旋”一样,希望文学和科学能在沟通对话中相互拥抱、交融,共同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创作和科技创新进步。


科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学表达范式


图片

科幻作家刘慈欣发言


谈到前沿科技,刘慈欣最近的关注重点,一是在航天领域,人类的太空探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二是人工智能正在进入生活日常,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这些都是科学对生活的改变。他透露,自己近期创作的重点与当下的科技热点和《三体》等作品都不一样,面向的是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关于科幻作品在科学性、合理性和想象力之间的平衡,刘慈欣说:“科幻文学中对科学技术的呈现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是互相制约、互相矛盾的,其实情况恰恰相反,二者非但不矛盾,反而在科幻中互为依存。”相较于其他文学类型,科幻文学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幻文学是从科学技术中提取故事资源,这些资源是在传统文学中找不到的。一般印象中,科学总是用很晦涩的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但假如真的明白它所表达的内容,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想象,这种想象远远超出我们日常的经验。


图片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发言


“科幻是传统文学新的生长点。随着创作队伍的增大、作品体量的增多,科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学表达范式。”徐则臣介绍说,《人民文学》发表过不少科幻作家的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幻文学的兴盛。对于一些传统文学难以承载和表达的内容,科幻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载体。许多青年作家正是通过科幻写作,开启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之旅。身兼作家和编辑双重身份,徐则臣认为,写作本身是非常个人化的,有一定的独特性。人工智能可以加快写作速度,帮助人类检索资料,但由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会带来版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关键是缺少“人味”——人类文学创作中,最宝贵就是个性化与差异化。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短期内很难取代人类,“未来,或许人工智能会取代90%甚至以上的作家创作,但仍有一些作家作品无法被取代,这也迫使作家们不断努力,成为不可取代的那10%。人工智能创作对于作家来说或许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激励”。


科学发展给科幻文学带来新方向


图片

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发言


《海底两万里》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比天空更深的是海洋。”天空和海洋是人类探索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需要高技术装备,比如空间站、天文望远镜和深海潜水装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是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更好进行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及科学研究而研发的高技术装备,也是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艇,屡次打破世界纪录。作为“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及其团队在极端条件下遭遇了重重挑战。报告文学作家许晨曾跟随刘峰团队一起到海上探索,创作了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以文学形式详尽记录了“蛟龙号”从研发到实现深潜新纪录的过程,以及海洋人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感人故事。刘峰提到,深海探测是我们的国家战略,中国南海海底3500米处,“海铃计划”正捕捉着中微子带来的宇宙信号,这些科幻故事般的场面,如今已经走入现实。他相信,基于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家们一定能创作出非常精彩好看的科幻作品,讲述好“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


图片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发言


张军平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图像处理、生物认证、智能交通及气象预测等。他小时候喜欢看《奥秘》《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作品,从此爱上科学,也因为科学研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他表示,在自己的作品《爱犯错的智能体》里,他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谈到人工智能的优缺点,以及它未来的发展。对于科学家来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很乐观的,但是要让它可能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更好为人类服务,“让我们张开怀抱,拥抱它,拥抱未来”。


论坛上,与会科幻科普作家与科学家们进行了交流。大家认为,文学与科学是科幻科普文学的双螺旋,缺一不可,相互融合。唯有如此,方能写出更优秀的科幻作品。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边界、永无止境的,文学与科学同样如此。


图片

作家们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论坛开始前,作家们还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参观了“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专题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