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说夜郎丨安龙玉皇阁,唤起对一个曾经辉煌家族的记忆

撰文:龙虎

图片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兴义府志·祠祀志》中,记载的第一个寺观,为“玉皇阁,在东门外,迎春岭上”,可见重要性。难得的是,兴义府城图上,东门外的大佛山,山顶确有一处迎春岭和玉皇阁。“玉皇阁”就是供奉道教玉皇大帝的地方,明代玉皇大帝在民间影响极大,被称为天上的皇帝。府志记载的玉皇阁,正是“明正统中建,指挥周廉,捐有庄田一区”,明正统为明英宗朱祁镇年号,起止时间正统元年(1436)至正统十四年(1449),指挥使为明朝军职,即当时“安隆所(安龙)”的最高军事长官周廉所建。明代庄田区别于养军的屯田,是朝廷赐给属下官员的土地。换句话说,周廉捐的是自己的田。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周廉的后代,时任天柱训导(辅佐知县分管教育的官员)周正己,撰有一篇《修玉皇阁记》,辞藻华丽。开篇道:“尝仰焉而望清虚一大,杳杳冥冥,不可得而名,”所谓“清虚一大”,按朱程理学,道家不能太过虚无缥缈,恍恍惚惚,要有实质具象。又云,这个具象乃“日月丽乎天,星斗悬其像,雷电合而成章,风雨合而岁稔”,即日月丽天,永恒不变。星斗其像,超群才华。雷电合章,刚柔并济。最后“风雨合而岁稔”,经历困难挑战,实现丰收和成功。“逮至寒暑灾祥,昼夜阴阳之不愆,默默中是必有所以宰之者”,寒暑灾祥、阴阳昼夜之所以能够自然规律的运转,也必然是背后有力量在主宰。而“寰中万象”,即天地万物,都仰望拥戴这种力量。因“维彼苍穆之表”,即这种道家力量的崇高神圣,故民间以“玉皇为尊,元帝为辅,遍天下尸而祝之者,立庙造像,有自来矣”,即天下百姓为玉皇大帝和元帝(元天上帝,又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立庙造像,祈祷祝福,并非偶然没有缘由。这段话基本把修建玉皇阁的来源说明白了。

图片

周正己《修玉皇阁记》

接下来周正己叙述了玉皇阁的历史。安龙“自有明正统间,于东门之阜,去城里许,有庙貌在焉。”玉帝、元帝“二氏之徒,去住无常”,即变化无常,并不固定。这其中记载有高道洪、沈常智、史守真三位,曾经对庙宇进行“竭力修补,”但此后“兴废不一”。周正己又言:“先人(即周廉)自南京从戎有功,升授此地指挥世袭,以汗马功,施有庄租一区”,就是捐有庄田供奉,这些都是记载在“碑志文券中,可考而知也”,但奈何“物换星移,一座绝好道场,几为狐兔窟穴”,差不多完全荒废。

清乾隆九年(1744),安龙城“善士欲鼎而新之,规制轩敞,周之以楼,焕然一新。奈人力不足,几废前功”,就是修了一些,但没有完全修成。至二十二年(1757),从江西来的佛家弟子祖新,“实心募化,辟草莱,密棘栏,莳花植果,种树灌园,庙中渐有起色。”乾隆四十一年(1776),永丰州牧(相当于今天贞丰县主官)河南永城人李化,“来署府篆”,既从贞丰调安龙,代理南笼知府,官居四品,因此文中尊称其夫人刘氏为“恭人(清代四品官员夫人专指)”,刘氏心善,“助七十金(白银七十两)”,修建了玉皇阁戟门、围墙、月台以及上山的坡路。当然,玉皇阁的修建,同样得到安龙“远近士商,集腋成裘,又募北斋(指佛教的僧人)米,数年始告成焉。”

图片

清代兴义府城图

周正己最后感叹,“今临其巅,见迁客骚人,遥吟俯唱,樵夫牧竖(牧童),行歌互答。而空山逸韵,足以唤醒一切。不徒为郡城一游览之地也。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更踵事增华(继承前人,完善美好),亦付之于神灵呵护焉已矣。”文末附六言绝句两首,猜测亦为周正己以“临道使者”之名所作。

其一

骧首清虚而上,琼宇瑶台无量。

峦巅矗立香台,俯仰乾坤一望。

其二

绝妙清幽道观,瑶草琪花开遍。

不如紫府真人,手执黄庭一卷。

安龙县博物馆现藏一通“修玉皇阁记石碑”,高81厘米,宽88厘米,立于清光绪四年(1878)夏月吉日,也就是差不多100年后,安龙周家把玉皇阁的故事又继续了。值得注意的是,该碑“玉”被故意镌刻写成“玊(sù)”,这是后人表示瑕疵或谦虚恭敬吗,不得而知。

图片

修玉皇阁记石碑

这通碑在前人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信息。一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周正己不仅只是写了一篇文章和两首诗,而是实打实也拿了钱,捐修了玉皇阁的前殿。二是道光中期,周家族长周国樑率领族人和玉皇阁道人年永贤,修建了左廊官厅。三是咸丰七年(1857),周家族长周超凡率族人修建了右廊客厅,但玉皇阁整体“功果告成,未竣”,便遭遇“壬戌年(1862)”咸同民族起义,“府城烧毁,先人前项之功,迄今片瓦无存”。文中又描述了拖至现在才修的原因,“族中人等失所,复回故业至今,神无所依,人无所祷。”值得注意的是,光绪年间的这次重建,为周氏一族之力,文中说,“将祖祠、公田,各本己业当卖捐修,并未捐取外姓分厘。”意思是“此观虽属合郡,人人皆敬香火”,但主要是周氏一族“先人捐资修建之功劳矣。”

明清玉皇阁这种建筑,类似今天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按道理应该是官修,但当国家财力不够,便只能官倡民修或民间组织自己修。周氏一族先祖从明代最早到安龙担任军事一把手,到后来逐渐衰落,至清代光绪年间,不得不将所有产业“当卖”,也要“捐修”玉皇阁,这反映出周家后代对于祖先的纪念和继承,也是对家族优良传统的保持和发展。尽管时过境迁,家道今非昔比,但还是希望通过玉皇阁,能让历史记住这个曾经辉煌的家族。今天安龙县招堤街道办的东门村,仍然有一个叫玉皇阁的村民组,这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就这样被历史延续并定格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