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美国拟禁止中国联网车载软件,观察人士批评其“贼喊捉贼”

​据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消息称,近日,美国拜登政府提议一项新规,计划逐步禁止中国和俄罗斯制造的车载硬件和软件,尤其是与自动驾驶和车载通讯系统相关的技术

文章指出,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领域对中国和俄罗斯技术的进一步防范,然而这一禁令引发了广泛争议,尤其是观察人士对其合理性和潜在影响的质疑,不少观察人士直言美国此举颇有“贼喊捉贼的味道”。

图片

至今,没有实质性证据证明中国或俄罗斯的设备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相反,美国的盟友以色列曾被发现将电子设备用于制造炸弹,美国自身也曾通过技术手段监视其公民和欧洲盟友。令人不解的是,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和美国的类似行为并未采取相应的制裁。因此,若基于安全问题禁止使用中俄技术,那么同样的标准应适用于美国技术。

以色列的行为让我们意识到,未来美国制造的汽车或手机可能会因为技术操控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消费者应重新审视其购买决策,选择更具安全保障的中国制造产品,例如华为手机。

如果按照美国的逻辑,是否意味着美国制造的波音飞机有一天会突然失去控制,从天而降?或者美国生产的医疗设备会在医院中爆炸?这些设想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技术的指控背后可能存在的双重标准和不实指控。

保护国家安全?可笑的幌子

许多观察人士质疑美国的这一说法,认为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中俄车载技术构成国家安全威胁。

一些评论者指出,美国此前对中国通信巨头华为和中兴采取的类似禁令也缺乏实质证据。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美国尚未拿出任何切实的例子来证明中国或俄罗斯的设备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反而是美国及其盟友,例如以色列,曾被揭发利用电子设备进行间谍和破坏行为。

图片

这类观点强调了美国行为中的双重标准,认为如果国际社会要针对安全问题采取措施,首先应该对美国和以色列的行为进行制裁,而不是单方面针对中国。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也在同一新闻发布会上抹黑称,中国“已被发现”多次试图在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中植入恶意软件,目的是破坏和破坏。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接入网络,尤其是由中国制造或包含中国技术的车辆,这种风险将大大增加。

然而,沙利文此番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他们从来没有拿出过任何“证据”,恐怕他们也永远拿不出来,毕竟“莫须有”的抹黑,又何来证据支撑呢?

然而,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这种担忧更多的是一种投射心理,反映了美国自身对科技的控制欲望。一位评论者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担心中国会用相同的手段对付他们,正如他们自己对其他国家所做的那样。

实际上,美国对中国技术的防范不仅仅局限于车载设备,近年来,美国在多个领域对中国高科技企业采取了打压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过度的限制可能会带来更广泛的负面影响。

观察人士进一步指出,如果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美国的汽车企业将面临更大风险,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有人甚至认为,这一禁令最终会伤害美国自身的汽车行业

面对美国新的禁令计划,中国驻美大使馆对此作出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建表示:“中国坚决反对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并对中国企业及产品采取歧视性措施。”

他进一步强调,中国始终主张市场公平竞争,并呼吁美国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和非歧视性的商业环境。

许多观察者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美国的行为更多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单纯出于安全考量。

一位观察者评论道:“美国所谓的安全担忧更像是对中国产品的恶意打压,实质上是为了防止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崛起。”这一看法得到了广泛认同,尤其是在美国与中国的汽车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

该禁令计划不仅将对中俄车企产生深远影响,也可能波及全球汽车制造业。美国政府官员透露,这项禁令将分阶段实施,相关企业将有一年的时间清除车载系统中的中俄软件,并将在未来四年内更换硬件。

这种渐进式的执行方式主要是因为美国市场上此类软件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中国产的硬件较多,需要逐步从供应链中剔除。

图片

然而,观察者们指出,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意味着完全脱离中国的技术几乎不可能,美国的这一做法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反作用。

正如一位观察者指出:“中国和俄罗斯的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本就没想象中那么多,反而是美国的汽车市场更依赖中国。”

如果中国实施反制措施,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将受到更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失去竞争优势。

事实上,这种过度的政治干预很可能导致全球市场的恶性竞争,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汽车行业如何应对?

美国提议逐步禁止中国和俄罗斯的车载技术,不仅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更是中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一个缩影。

虽然美国声称中俄产品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但多位观察人士指出,缺乏实质性证据使得这一禁令更像是对中俄科技企业的恶意遏制。

图片

事实上,这一禁令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在影响远不止国家安全的层面,也对全球供应链和技术发展提出了挑战。

许多观察人士质疑美国此举的公正性,认为这更像是出于经济和技术竞争的目的,而非真正的安全威胁。

一位评论者尖锐地指出:“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中国或俄罗斯的车载技术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相反,美国及其盟友,例如以色列,才是真正利用技术进行破坏和间谍活动的国家。”

这类言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美国双重标准的不满:美国指责中国制造的技术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但却未曾对自己及盟友的相似行为进行反思和制裁。

另一些观察者进一步指出,美国对中国技术的排斥更多源于投射心理——美国自身曾多次利用技术进行不当行为,因此担心别国会采取类似手段对付它们。

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美国担心中国会像自己一样利用技术手段干扰他国,因此他们采取了预防性的打压政策。”

美国这一禁令虽然试图减少对中国车载技术的依赖,但全球供应链的高度融合使得这一做法可能带来更大挑战。

一些观察者指出,美国汽车制造业本身在全球市场上已经面临困境,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美国车企正逐渐失去市场份额。如果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美国车企将遭受更大打击。

正如一位评论者分析道:“中国和俄罗斯在美国的汽车市场占比很小,但美国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不容小觑。如果中国决定反制,美国汽车制造商将面临更大损失,特别是在中国消费者逐渐倾向于选择本地品牌的情况下。”

这些观点反映出,如果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演变为恶性竞争,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两个重要参与者,其技术交流和合作是维持行业进步的重要基础,破坏这一基础将导致供应链不稳定,进而影响全球市场。

图片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加快自主创新,以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近几年,中国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联网系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不仅提升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还为出口欧美市场奠定了基础。

正如一位观察者指出:“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并非依靠所谓的‘不公平竞争’或‘补贴’,而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

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为中国车企在未来数年内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供了政策保障。

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汽车企业可以有效应对全球技术竞争,提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除了技术创新,中国车企还可以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来规避部分国际技术封锁的风险。

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这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新兴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也更容易接受中国的电动汽车和新能源车技术。

中国车企可以通过与这些地区的国家开展技术合作、设立本地生产线等方式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从而在应对国际政治风险时保持更大的灵活性。

图片

美国政府此次提出禁令的核心理由之一是数据安全,认为中国的车载技术可能威胁到美国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

然而,一些观察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美国的这一担忧并没有实质性证据支持。相反,他们指出,美国及其盟友在过去曾多次利用技术进行间谍活动和数据滥用。

虽然美国的谣言不攻自破,但是中国车企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仍然需要更加注重数据安全问题,通过严格的保障措施和透明的政策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

通过与国际数据安全标准接轨,提升数据保护能力,中国企业不仅可以打消他国的疑虑,还能在全球数据安全治理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稍作小结

美国对中俄车载技术的禁令体现了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

然而,这一禁令不仅缺乏证据支持,还可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引发恶性竞争,损害中美两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技术发展。

图片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汽车产业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拓展新兴市场和提升数据安全等措施,积极应对全球竞争。

虽然前路充满不确定性,但只要中国车企保持技术领先,全球市场的机遇仍然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