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UFO、空间站旅行……这些话题,听听专家怎么说

让文学在新科技引领下
展现新面貌、开拓新空间

“瞭望科技前沿——科学家分享及交流会”
在京举行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之一。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9月24日下午,由中国作协、中国科协主办,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国作协社联部、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协承办的“瞭望科技前沿——科学家分享及交流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主持会议并作总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陶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孙亚飞与会,同参加作家活动周的科幻科普作家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前沿科技发展态势的观察和展望。王晋康、姚昆仑、张子影、刘芳芳、江波、凌晨、岑叶明、左文萍等与会作家同科学家就科技前沿话题展开交流。

图片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主持会议

曹则贤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微结构与量子力学等研究方向,从“什么是量子力学”这一主题出发,介绍了量子力学的创立历史及学习量子力学的相关经验。他谈到,量子力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经典物理的自然延续,它所带来的新知识改变了当下社会,应当引起文学界乃至更多领域人群的关注。当被问及科技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时,曹则贤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热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的应用,这些科技作为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这些都应该成为科幻科普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他还谈到,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也对科学研究产生着影响,科普文学即是两者的结合。

图片
曹则贤发言

周炳红专攻流体力学及飞行器设计,其研究长期以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剂晃动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为主。他带来关于“重复使用火箭展望”的演讲,重点介绍了天宫空间站、土星五号、中国载人登月等前沿科技及其历史,以及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及其关键技术等内容。科普作家左文萍一直关注空间站中有关亚轨道飞行的信息,面对科学家,她接连提出疑问:普通人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到空间站旅行?世界上到底有没有UFO和外星生命?周炳红回应说,随着人类科技的蓬勃发展,普通人去太空旅行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面对浩瀚宇宙,很多人都相信应该有外星生命,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尤其希望能看到中国作家书写更多关于一个个具体的中国人的故事,写出普通人的个体价值。

图片
周炳红发言

陶宁的研究方向涉及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膜与细胞信号转导、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他分享了肿瘤免疫和病毒免疫方面的科研成果,并详细介绍了“CAR-T细胞结构”。他提到,自己的肿瘤研究深受《孙子兵法》影响,比如T细胞很难杀死能够轻而易举“永生”的癌细胞,只得向它们传递执行“自杀”的信号,从而起到抑制癌细胞繁殖的作用。聪明的T细胞能充分运用《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理念,并能通过攻击血管内壁细胞,切断癌细胞的“粮道”。这些都带给陶宁极大的启发:“科技就是大道至简,只要把底层逻辑、第一性原理搞清楚,科幻科普作家就可以把看似晦涩的科学内容转换成简练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大众。科研文章和科普作品并非不同层次的文字,而是在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和讲解科学。”

图片
孙亚飞发言

孙亚飞长期从事科学传播及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他以“万物变化之学——化学的诞生和发展”为题,从炼丹和炼金出发,介绍化学这一学科的美妙之处。在他看来,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转变及转变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科学。当下人类能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化学功不可没。而探索化学中的未知元素,也能更好启迪科幻科普作家创作。

图片

与科学家深入交流后,作家们也就科幻科普写作表达了自己的思考。1998年出生的岑叶明谈到,前沿科技与世界的影响是相互的,科幻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直接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同时科幻作品也可以塑造社会意识,在更多人的内心种下科学、科技的种子。这也让他不禁重新思考科幻写作的目的——科幻文学的重点在于文学,即向读者提供价值引导。

李一鸣在总结时表示,文学和科学是从不同维度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反映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两者共生、互通,相互映照。四位科学家讲故事、说世界,上天入地探幽,宏观微观贯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光”照亮文学,以“电”激活创作。当下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希望文学和科学的对话交流,使科幻科普文学在新科技的引领下展现新的面貌、开拓新的空间。